travel

每一次訂了機票,心裏都充滿無限幻想︰會想像自己拍攝人文照片像 Steve McCurry、拍攝風景照片如 Ansel Adams、拍攝街頭瞬間如布列松,在巴黎會拍到熱吻的浪漫,在京都會拍到淒美的櫻吹雪,在南美會拍到拉丁熱情與革命 (?)。然後終於到埗後,才發現拍攝時困難重重,回去後又覺得照片太過普通,放得上檯面拿得出比賽的作品寥寥可數……到底是為甚麼?

這裏有 10 個原因,可能就是你所面對的困難︰

1. 遊客太多

現代旅遊成本越來越低是事實,加上中國旅客人數不斷攀升,世界各地都是人山人海。誰不想淡季才出遊?但是旺季才有假期 (連假),而且凡是節慶、櫻花、紅葉就通通是旺季,再者,根本就算淡季都一樣人山人海好不好?

travel08

2. 非名勝景點確實不漂亮

為了避開人群,也不想重覆別人的照片,你故意偏離景點尋找秘景。但除非你有非常多的時間,也有 off-road 搜景的能力及信心,否則你還只是跟著已開發的公路及鐵路四處去,換言之也同樣是別人,甚至很多人去過的地方,而在人人都有相機的年代,如果那裏很漂亮的話,早就是景點了。

3. 你害怕太過張揚

你想拍攝更多與人互動的作品,但基於害羞的性格,又感悟近年某國旅客令人側目的現象,你更不想打擾當地人,結果太多顧慮之下,最後還是拍攝自己的午餐……

travel04

4. 當地居民並不「典型」

如果美國旅客來到香港,期望遇到一街李小龍、春麗或是留著白鬍鬚的功夫老爺子,你覺得可能嗎?我們對於很多地方 / 文化的刻板印象,在全球化、網路化、資本主義化之後,早就變成商品,很多國家的人與我們聽一樣的歌、穿一樣的衣服、看一樣的電影、吃一樣的快餐,抱著偏見去旅行就難免會失望了。

5. 時間不夠兼顧旅遊 vs 攝影

風景攝影特別著重天氣與光線,只留半天在某一個城鎮,除非超好運,否則理所當然照片乏味沉悶,但難得去到歐洲,如果只專注拍攝單一國家,別人也會七嘴八舌說你不夠精明,其實他們根本不懂攝影吧。

有人跟我說北海道不大,三天就可以玩完了,我只好做了這張圖給他。

Posted by 偽文青。日旅。諸相。 on Thursday, September 17, 2015

6. 高估自己的體力

就算是無反相機,一機三鏡後備電三腳架,你可以背著行多少個小時?很多人就是拿捏不到自己需要多少器材,也無法接受「有些照片是拍不到」的旅遊,結果別說拍照,到旅行末段根本連精神都散了。

travel07

7. 對於「擺拍」的旅遊照片心情複雜

夕陽漓江恰好有個漁夫撒網捕魚又剛巧讓你拍攝得到決定性瞬間?其實很多充滿風味的旅遊照片,都是擺拍的,是付錢給當地人造出來的。你覺得太假、太虛偽、會破壞當地文化嗎?事實上很多人就是靠此維生,你 (和無數旅客) 在養活別人一家七口啊。是不是心情很複雜?你不想買,但你不買,對當地人並無幫助,而拍了的話還有機會贏比賽呢。

只是「想簡簡單單攝影而矣」?不容易啊。(人文攝影涉及人與社會,自然是複雜的議題)

travel06

8. Murphy’s Law︰你剛放下相機,精彩瞬間就出現了

有些人天生就是「黑」,你全天拿著相機,只是放鬆一下吃小食,全旅程最精彩的瞬間就出現了;你這天不想拿三腳架出門,怎料晚上遇到了絕佳夜景,唯有 ISO 12800 手持拍攝……

travel02

9. 旅遊回來太過疲倦,懶得整理 100 GB 的照片

你低估了旅行的疲勞嗎?尤其是回程飛機,沒有了出發時的亢奮,加上星期一又要上班,結果冬天旅行的照片,拖到明年夏天才處理。而且拍攝了過量的照片,你連發掘好作品的細心都沒有了。

travel03

10. 技術就是未夠好

有些人 (就是我) 會覺得出國旅行了,技術「自自然然」就會提升,其實沒有這回事。平日我就害怕接觸陌生人、又或構圖無甚特別、又或只是隨大隊拍攝熟悉大景,那麼出了國,在更陌生的地方,又怎麼可能發揮出 1200% 的實力呢?旅行照片,其實是我日常照片的反映。先學懂在自己城市拍攝好作品,才是最紥實的。

travel05

結語︰

旅遊攝影是一種「處理期望」的過程,也是一個關於「取捨」的哲學,很多精彩作品背後,往往是攝影師花費大量時間、精神、體力去等待與策劃的。再者,到底自己去旅行所為何事?一天只有 24 小時,該怎麼用,是值得思考清楚,就算不拍任何照片,只要活得開心又有何問題?

延伸閱讀︰

匆忙旅遊的攝影貼士10個

世界各地 20 組旅遊照片展現理想 VS 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