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金與數名主要遊行組織者。由左至右起為

Andrew Young 平權運動成為後,成為國會議員、阿特蘭大市市長及美國駐聯合國大使
Ralph Abernathy 馬丁路德金的最友好軍師

John Lewis 現職國會議員,亦是唯一仍然在生的塞爾瑪遊行六人組織者(The Big 6))

電影《馬丁路德金 – 夢想之路》上畫在即,電影講述60年代,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號召塞爾瑪全市黑人對政府的公共法進行抵制,以迫使法院取消地方公共運輸工具上座位隔離的故事。抗爭最終變成在塞爾瑪、蒙哥馬利和阿拉巴馬三次聲勢浩大的抗議聲討,並直接推動了1965年《投票權利法案》的通過,讓美國黑人的選舉和被選舉權利得到保障,寫下黑人歷史性一頁。《紐約客》雜誌近日就公開了一批當年的紀實相片,讓大家更清楚看到當年遊行的情境。

攝影師Schapiro,與其他攝影師,跟隨遊行人士走過5天共45英里的道路。「有時候,我們會跟他們一同走路;有時候,我們會坐在貨車車尾坐下。」Schapiro憶述道。「有一天,在遊行時突然下雨,跟着遊行人士便穿起塑膠雨衣。整條隊伍,像頓時變白了。」

半世紀前,馬丁路德金在挪威奧斯陸獲頒授授諾貝爾和平獎。他當時提及到2200萬個美國黑人將發動「創新的戰爭」(“creative battle”)以抗衡「種族歧視的黑夜」(“the starless midnight of racism”)。

數個月後,即1965年3月,這一場戰爭在阿拉巴馬州塞爾瑪——白人公民理事會的發源地——揭開序幕。當時被受關注的,是公民平等投票權。正如馬丁路德金指出,在城市被囚禁的黑人比投票名單上的黑人還要多。參與在遊行當中的James Baldwin曾寫道:「我難以抑制自己去想像,這片土地是透過搾取這些樹木的鮮血去獲得自己的顏色。」

連串的遊行——由開初歧視黑人的警察用長鞭及帶刺警棍暴力鎮壓示威者的「血腥星期天」;到最後由塞爾瑪至蒙哥馬利州政府大樓、全長五十四公里的遊行隊伍——最終推動當時總統詹森(LyndonJohnson)向國會提出投票權的議案。

當年示威者非暴力的抗爭方式,引起了美國導演Ava DuVernay的興趣,並將以此為主題拍攝一部新電影。而以下由攝影師Steve Schapiro拍攝的作品,亦紀錄了當年塞爾瑪遊行人士的一舉一動。

群眾聚集起來,目睹遊行隊伍經過阿拉巴馬州首府蒙哥馬利的街道。此圖片為 Schapiro替《生活》雜誌紀錄第3次塞爾瑪遊行而拍攝,卻從未刊登。直至近年Google 開始整理已停刊的《生活》雜誌圖片,才獲得曝光。 

遊行一景:一名非裔青年手持美國旗。 

遊行開始前,群眾聚集在一起。 

不同宗教的神職人員,儘管得悉有機會遇襲,仍響應馬丁路德金號召參與遊行。第一次塞爾瑪遊行,有17人受傷送院。

學生非暴力行動委員會成員James Baldwin (左) 及 James Forman (右)。 

第3次塞爾瑪遊行時,遊行人士與阿拉巴馬州警察對峙。於第一次塞爾瑪遊行時,阿拉巴馬州達拉斯縣警察總長Jim Clark,率領「義工」襲擊準備走過塞爾瑪邊界Edmund Pettus 橋的遊行人士。 

當遊行隊伍抵達蒙哥馬利時,街道兩旁滿佈圍觀人士。

遊行人士於開始前在塞爾瑪聚集。

遊行人士於途中稍作休息。 

遊行路線沿途,一名男子舉起美國旗向遊行人士致敬。

塞爾瑪遊行已成為歷史上最能呼應非裔美國人平權的一環。奧巴馬於當選總統後數週,亦馬上在布朗教堂(Brown Chapel)外發表演說。奧巴馬演說後8年,塞爾瑪仍然具有其象徵性。示威者在當地展示Eric Garner —— 一名在史丹頓島被警察掐死的美國黑人 鼇最後的遺言,作為反對種族歧視的口號:「我不能呼吸 (I can’t breathe)。」

Via: 紐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