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於2006年的貝魯特,攝影師Adnan Hajj 後製並加深了煙霧的顏色,藉此突顯炸彈襲擊的破壞力。及後相片被一位網絡Blogger 揭發造假,Adnan Hajj 亦因此被解僱AdnanHajj.jpg.CROP.original-original

新聞攝影與新聞從業員本為記錄社會事實而生,社會價值與地位超然,然而美國攝影記者Michael Kamber 近日卻於Bronx Documentary Center 開設展覽,名為「Altered Images: 150 Years of Posed and Manipulated Documentary Photography」,展出150 年來多幅被掲發造假的新聞照片,見證新聞攝影的黑暗一面,亦分享了對新聞攝影失實的看法。

早前記者採訪「撐警團體」在尖沙咀的集會時,遭到現場群眾暴力對待,延伸閱讀:你明知他們打你,你還應該去採訪嗎?
news16

這邊廂的香港,記協近日發表言論自由年報,指近年記者遭暴力對待情況惡化,亦是人身安全最受威脅一年,主席岑倚蘭女士更直指有市民認為記者報導偏頗,繼而將暴力對待記者的行為合理化 (相關報導),雖說造假與報導偏頗並不相同,但今天記者的工作,及至新聞自由,似乎不為所有市民尊重,畢竟記者有責任揭露事實真相,但也有能力選擇性報導,甚至製造假新聞,進入數碼年代後,Michael Kamber 更指情況只有愈發嚴重。

 

發佈於1951年的Life 雜誌,由攝影師 Eugene Smith 拍攝於西班牙一條村莊,是一張擺拍相片。圖中母女本眼望攝影師的方向,及後Eugene Smith 利用黑房技術把她們的視線「矯正」望向丈夫/父親
EugeneSmith.jpg.CROP.original-original

 

非常著名的新聞改圖,由Yevgeny Khaldei 拍攝於二戰結束後的柏林國會大樓。圖中蘇聯士兵站在廢墟般的柏林,揮動著蘇聯旗,意味著蘇聯共產政權擊敗納粹政權。後來相片被揭發造假,蘇聯旗是攝影師預備予士兵,城市的黑煙也是後製加上
2

 

由攝影師Arthur Rothstein 攝於1936年的南達科他州。他把顱骨放於不同背景拍攝,為要突顯當地的大乾旱
ArthurRothstein.jpg.CROP.original-original

 

「在數碼年代,有很多Freelancer 投身記者行業,而且習慣修改相片,對於專業的新聞工作者而言,新聞攝影的標準也因此遂步下降。」

對於新聞攝影失實愈發常見的情況,Michael Kamber 這樣理解。其實不止於新聞攝影,在其他攝影行業裡,也有這種「有相機便是專業」的類似情況發生 (延伸閱讀:一位攝影師關於職業攝影界的怨氣碎碎念),然而專業攝影,就以新聞攝影為例,除了攝影技術以外,還需要新聞的觸覺、處理危機的經驗,以及專業操守等攝影以外的素質,並不是手拿高階相機就能濫竽充數。

 

左圖:FOX13 Memphis 錯誤把一張一年前攝於委內瑞拉的相片當成當日巴爾的摩的暴動情況
右圖:1994年,TIME 雜誌刻意把O.J. Simpson 的照片調暗,並透過後制突顯其鬍鬚,引來種族歧視爭議
baltimoreOJ.jpg.CROP.original-original

 

同為O.J. Simpson的照片,可見TIME與另一份雜誌Newsweek 的展示手法的分別
k2010255171301159882

 

「然而每天有大量的相片不停在網絡上發佈,編輯們需要尋找新的相片元素,已不能顧及相片來源是否可靠。」

所謂有供必先有求,今天網絡與攝影科技發達,讀者要求有最快最有看頭的資訊,新聞的爆炸性與更新速度被高舉,已無睱鑽研其準確性。

由Brian Walski 攝於伊拉克戰爭早期,被揭發相片經過合成 (留意士兵腿部左右的人)。攝影師後來被解僱Los Angeles Times_Brian Walski.jpg.CROP.original-original

 

由攝影師 Giovanni Troilo 拍攝,並獲得第 58 屆世界新聞攝影獎。後來被揭開這在車廂做愛的相片是擺拍,隨即被褫奪冠軍名銜。詳見:意大利攝影師 Giovanni Troilo 的作品遭 WPP 褫奪冠軍名銜!
GiovanniTroilo.jpg.CROP.original-original

 

但相對地,今天的讀者也有更多方法檢查新聞相片的真確性,例如到Google 搜尋一下、用網站檢查有否修圖等等。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始終需要媒體監察擁有權力的政府或社會各屆持份者,無讓不公義的事情在市民眼皮下發生,所以新聞自由仍要高舉,新聞工作也需要被尊重,不過作為讀者亦有責任過濾並分析資訊,無讓媒體淪為輿論、洗腦工具。說到底,真正的新聞自由,前提需要有新聞工作者對專業操守的堅持以及讀者的批判思考,才能發揮其重要性與價值。

「近年有很多年輕的攝影者問我關於公義、道德、事非黑白的問題,如果他們不害怕繼續去問這些問題,他們這一代人將能夠改變前人所造成的境況。」

Michael Kamber 鼓勵年輕一代多思考新聞價值與道德,亦將新聞業的未來交托他們一代去改變,而筆者相信,作為讀者的我們也適用於同一句說話。

 

早前我們也有介紹過其中一些 Bronx Documentary Center 展出的作品,詳見:名作「Faces of Addiction」攝影師,被狠批付錢給妓女來拍照違反道德

關於新聞照片造假的手法,可參閱這篇:淺談新聞攝影(三)——史上著名的新聞改圖

Source: 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