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相機的發明,不單改寫了我們紀錄世界的方式,也影響了包括繪畫素描等藝術創作,甚至學習的方式。但當中有方便的好處,卻也有不容忽視的壞處。來自台灣水彩畫家簡忠威老師分享的一篇文章,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攝影,即使主題集中為繪畫,卻也能為攝影愛好者帶來啟發,值得參考。)

簡忠威簡介︰出生基隆。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畫創作碩士,現任玄奘大學榮譽客座副教授。為首位入圍美國水彩畫協會AWS國際年展的台灣水彩畫家,2014年獲選為美國全國水彩畫協會NWS的署名會員。Facebook 頁︰https://www.facebook.com/hibariprince

(本文插圖由編輯所加,下圖是 Wedding Party at the Photographer’s Studio,畫家為 Pascal Adolphe Jean Dagnan-Bouveret)
drawing01

“他設計並構思,不會因為存在就默默接受”…..Andrew Loomis

很多年前,有位學生問我:『十七世紀荷蘭的寫實靜物畫是如何畫的?古時候又沒照相機,光線不是會隨天氣而改變嗎,顏色要如何調的準確….?』。是啊,熠熠閃耀的金屬反光、果皮上的水滴、即將枯萎的花瓣、泛黃的葉子、傍晚時分窗外照射進來的光線,這可不是當代專業攝影師鏡頭下的復古靜物攝影,而是三、四百年前的靜物油畫,是當時的畫家花了幾天、幾月,努力辛勤工作才畫出這栩栩如生的「當下」。這對現在的畫家、設計師、美術科系學生來說,確實很難去體會。花和葉幾天就枯黃凋謝,果皮上的水滴十幾分鐘就會蒸發,窗外引進的光線持續在移動變化中,為何這些畫家還可以畫的如此寫實逼真?他們是如何辦到的?

因為相機問世以前的畫家們,只能靠著隨身工具做水彩速寫、鉛筆速寫、局部細節的素描、草圖……等記錄,作為他正式創作的「參考素材」。這還不夠,他還必須強化「觀察理解」和「記憶力」。認識花瓣與葉脈的特徵,知道鍋碗瓢盆和玻璃的反射現象,以方便他在一堆速寫草圖裡面,沒有交代清楚的地方,用他的理解和記憶力,去補足、強化、美化它,一筆筆的描繪出他眼睛裡觀察到的,和腦海中想像的—「理想畫面」。現在的畫家和學生們可就幸運多了,只要照相機喀嚓一下,就可以擷取當下,讓他安安穩穩拿去畫個十天半個月,不用擔心光線變化、花葉枯黃、水滴蒸發,讓你無所適從。也不用費心觀察理解細節變化,或是擔心記憶力不好,因為只要將照片放大,就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還有,相機問世以前的畫家們,為了想要將題材畫的真實而有說服力,他必須學習透視法則(這還得要感謝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發展出來的透視法,在這之前的「寫實」繪畫表現技法,看看羅馬時期壁畫上亂七八糟的透視,可以想見再現空間有多難了……),還要理解骨骼肌肉的內部構造,用速寫、素描記錄下來,讓他可以在想法忽然湧現時,隨手畫出一個真實的場景,和具有說服力的人物姿勢草圖。更重要的,他可以在記錄想像的過程當中,一張張的調整出最美的場景、佈局和姿勢。現在的畫家和學生們則幸運多了,只要拍到一張有光影、有焦點的照片,就算你完全不懂繪畫透視原理,對基本的骨骼肌肉結構一知半解也沒關係,只要透過投影機或輸出機,甚至是電腦影像編修軟體,將照片打印在紙上或畫布上,就可以絲毫不差的將風景、靜物或人物描摹出來,要畫多大就多大,不用擔心繁複的細節太麻煩,更不用擔心會畫出錯誤的透視或是結構扭曲而不自然的人物表情與姿勢。只是,少有人會大方承認他是這麼畫的。

(image credit: Thomas Le Clear – Interior with Portraits)
drawing02

讓我們將時光機再拉近一些。就在半個多世紀以前,這本『人體素描聖經』的作者,美國人物素描大師Andrew Loomis晚年的時候,個人相機才開始逐漸普及,他說:『可以把相機當成配備的一部份,但只要當配備就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如果還沒有把相機納入「方法」,現在開始存錢買一個吧……』。因為這些已經擁有深厚人體素描功力的畫家,知道如何利用相機這個新科技來幫助他們的工作,而不是被牽著鼻子走。只不過,造價昂貴的照相機,不是一般人用的起的。現在的畫家和學生們可就幸運多了,不僅不需要照相機,大人小孩人手一支隨身手機都可以隨時拍到清晰的照片,立即在高畫質的電腦螢幕上觀看,而且不用花半毛錢沖印照片。

幾百年前若有人想要以繪畫為生,想要完成繪畫傑作,他必須先找個名師,勤奮學習所有一切繪畫基本功夫,包括透視、結構、解剖,知道如何構思、找素材、作速寫、畫素描、設計草圖……。繪畫活動理當如此,不會抱怨沒有照片該怎麼畫。這些古代畫家就是在這麼艱辛的創作環境與過程裡,累積成千上萬的「造型記錄」,不知不覺中,這位畫家逐漸形成了「強烈的個人獨特品味之美」的繪畫語言,成為那個時代的大師。

那麼,活在二十一世紀今天的繪畫藝術工作者,真的比較幸運嗎?

請仔細想想,我們並沒有真正的占到便宜。我甚至悲觀的認為,我們這一代美術人的整體繪畫基本能力,幾乎隨著影像科技的發展技術呈反比:越是依賴影像科技來創作繪畫,就越可能會荒廢了身為繪畫專業者所必須擁有的,這累積了五百年來的繪畫基本能力與美感的精準鍛鍊。科技當然帶給我們很多好處,只是我們也逐漸失去更多、更重要的東西。十九世紀初的生物學家拉馬克(Lamark, 1744-1829)有名的演化論點—「用進廢退」,似乎也可用來觀察不同世代的畫家們對「繪畫之美」的鍛鍊態度:越是大量的基本功練習,對美的敏感度就越深刻,反之亦然。

(image credit: Victor Grigas)
drawing03

回首我的水彩藝術探索之路,除了高三時,為了術科考試畫了一年多的靜物水彩寫生習作以外,進了大學之後,就再也沒有寫生的習慣。「寫實畫」對我來說,就是拍到一張構圖還不錯的照片,稍微調整一下主次強弱鬆緊,然後就可以完成一幅寫實作品。大學畢業後,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我也跟著使用投影機來描照片。全世界大部分的寫實畫家,越是強調高度寫實為表現的方向,就越少有寫生的習慣,因為照片提供了畫家一切所需的「寫實表現」參考素材。然而荒謬又可悲的是,我被相機綁架了幾十年,卻是不痛不癢且甘之如飴。這二、三十年的歲月,我的美學鍛鍊,就只能從這區區幾百張的「照片」與「作品」去發現問題、挑戰問題。但是古人的三十年,卻是足以讓他累積到上萬張的「寫生習作」啊 ! 每一張習作都是他對現實的看法、理解與表現,這就是古代大師為何高不可攀的真正原因。而我直到現在才知道,原來我的青春年華早已被照相機吞噬。

今天,你比我幸運,因為你現在知道你手邊的照相機,一不小心就會吃掉你的人生。那麼,是不是只要每天走出戶外寫生、或是在畫室請模特兒畫人體素描,持之以恆,就保證可以如願得到古代大師們的基本功心法呢?不!如果沒有先學好基本的人體比例概念、透視原理,骨骼肌肉組織的解剖知識……,這種人體寫生活動就只是塗畫一些表象的造型與明暗,幾乎跟畫一顆蘋果差不多的練習價值。學習的方向若是錯了,寫生就如同畫照片,你並不會從這個被動描繪的寫生活動中,得到你需要的鍛鍊值。「寫生訓練」並不是為畫家提供更真實的色彩與空間,或是更多更清楚的細節。它只是提供「大自然的現象」,等待畫家去觀察、理解,消化吸收成為有用的「知識」,再利用這些知識組織畫面,持續調整並解決問題,以求達到獨特品味之美,這才是寫生的真意。

我們究竟期待從「寫生習作」中,得到什麼好處呢?答案就是:「問題」。

無論寫生習作的結果是好還是不好,為了思考與解決問題,我們都會從中得到鍛鍊。如果我們使用照片素材,同樣以觀察、理解,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態度去面對它,我們也會得到如同寫生的鍛鍊。事實上,我的水彩畫是在我的教學活動中練習作,而真正突飛猛進是在這三、五年的時間。並非我開始寫生,而是我從2010年開始,不再為學生重複示範同樣的教材。每一張新素材照片與企圖變換表現方向的刺激,提供了各種新問題。我挑戰並解決問題,所以我得到鍛鍊,最終得以解脫照片的桎梏而重獲自由。我要強調的是,重點不在「寫生」的表面形式,而在「習作」的實質意義。只要持續做「習作」,從習作來鍛鍊觀察力、理解力和創造力,這樣無論是從寫生、照片,甚至是大師的畫作裡,都會得到有效的啟發與鍛鍊。

(image credit: Kim)
drawing04

Andrew Loomis 是二十世紀初美國實力派插畫大師,他的一系列素描教學書籍,影響全世界整整一個世紀,直到今天還是許多畫家、設計師書架上的素描啟蒙教學書籍。他在這本書的序言說道:『判斷一幅畫為什麼不好,通常就會不得不回到基本功,因為壞的畫作源自根本的缺點,就好像是好的畫作也是從根本上做的好』。這本『人體素描聖經』堪稱人物素描的寶典,各式各樣有關人體詳盡豐富的知識,都在大師一幅幅的示範習作與字裡行間中,等待你去發現、思考與練習。如果你是美術人,請想想看,在你學生時期的素描課程,除了描摹刻畫質感逼真的表現技法以外,是否瞭解這些知識、做過這些嚴苛的創造性訓練?如果還沒有,就請你跟著Andrew Loomis大師,一步一步自我練習。或許,有些單元,你感到困惑不解,練習不易,但是請別忘了,這就是你需要的「問題」,越有難度的問題,就越有鍛鍊的價值。

『大部分的知識一定來自自己的觀察、判斷,以及樸素的勇氣』,除了上帝以外,創造美的能力,不會自己蹦出來,它需要你不斷的去推敲、嘗試、碰撞,直到徹底滿足你的慾望。到了那時候,心中那個獨特而有品味的美感,才會慢慢的冒出芽來。

簡忠威寫於永和新店溪畔 2015 . 4 . 15 PS : 這本安德魯‧路米斯的經典巨作《人體素描聖經》已經在台灣由大牌文化出版,林奕伶翻譯,簡忠威審定。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2173

book

(原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