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反相機日漸流行,平日在鬧市中逛街,總會發現有人手執一機。而事實上,無反相機和單反相機市場佔有率的差距正續漸拉近。無反相機之所以廣受歡迎,無非是因為它如便攜式相機般輕巧方便,卻能提供類近單反相機的相片質素。然而,小編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每當有新的無反相機推出,都總會受到一些攝影愛好者追捧,唯獨有兩部相機,在剛發佈的時候已被大喝倒彩。一部是Pentax Q,而另一部是Nikon 1。原來這兩部相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它們感光元件的片幅都更主流無反的為小。接下來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感光元件大小與相機設計的看法。

上一篇關於無反相機的文章引起了讀者們的激烈反應,在次先行申報利益,這篇文章純粹是分享一下小編對片幅與相機設計的看法,絕無什麼贊助喇!此外這篇文章亦只是小編的個人見解,若大家觀點有別,歡迎大家溫和理性地討論。


要說片幅與相機設計的關係,或許要從菲林年代說起。所謂片幅,其實就是感光媒體的大小。在菲林年代來說,片幅就是每一格菲林的大小。在人類歷史以來,135菲林可算是最為流行的菲林片幅。正當以今天的標準135單反是比較笨重的「大機」,原來當天135是為輕便和機動性而生。而135片幅之所以廣泛地流行,正是因為它於機動性與相片質素之間有一個良好的平衡。在135菲林面世之前,大部份相機都是採用比135大的菲林,也就是所謂的中片幅(中底)或大片幅(大底)菲林。大片幅的畫質雖然佳,的因操作比較繁複,機身也較笨重,所以不及135菲林流行。

 


那有比135菲林小的片幅嗎?也有呀,就是110菲林。大家在citysuper裡看到的超小型菲林相機就是採用110菲林的了。

 


當年Pentax也曾推出過一款採用110菲林的單鏡反光相機,應該也就是世上最小的單反。不過,由於110菲林的解象能力太低,這種菲林由終也沒有真正流行起來。

 


除了110,在菲林相機與數碼相機交接期間,還出現過一種比135細小一點的APS菲林,設計主要供隨身機使用。不過因為這種菲林沒有什麼很重大的優點,加上數碼相機的興起,它很快便被淘汰了。從這些例子可見,原來早在菲林年代,菲林片幅跟相機的大小和畫質已息息相關。簡單來說就是片幅越大,相機便越大,畫質也越高。相反片幅越小,相機也越小,畫質亦越低。

 


片幅大小之所以與相機大小掛勾,除了因為菲林較大會佔用更多空間,亦因為較大的片幅需要一個較大的影像投影,繼而需要一個較大的鏡頭才能實現。這種先天的物理限制,很難透過科技的進步或特別的光學設計來避免,因此即使在今天,以同一焦距、同一最大光圈計算,一般來說大片幅的相機和鏡頭都比小片幅的為大。


在菲林年代,片幅大小對相片質素的影響比較直接和容易理解,因為不管是大片幅菲林還是小片幅菲林,基本上都是以同樣的化學物質組成,兩者的分別,只是片幅裁切的大小,因此順理成章,片幅越大能記錄的資訊也越多,畫質也自然越高。另一個片幅影響畫質的原因是,假如大片幅的菲林以1:1的比例去沖晒相片,小片幅的菲林便需要放大幾倍沖晒才能達到相同的輸出相片尺寸,結果鏡頭的瑕疵便被一併放大,畫質自然亦較差。換個說法,就是片幅越小,對鏡頭解像能力的要求便越高。

 


片幅大小另一樣影響,就是片幅越大,影像的影深便越淺。這也是為什麼便攜式數碼相機不容易拍出淺景深照片,而單反相機就能輕易拍到的原因(攜式數碼相機的片幅比單反的片幅小得多)


而在數碼年代事情卻沒有那麼簡單,由於每顆感光元件亦是按需求獨立設計,每顆感光元件的表現亦有不同。事實上,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一部數碼相機的表現,例如像素密度、其他電子零件的設計、電子訊號的處理技術、鏡頭的解像能力、科技的進步等等對相機表現有很顯著的影響。過去也曾出現過兩個品牌採用同一顆感光元件,但因電子技術的分別兩部相機的表現亦很不同。因此,雖然片幅大小的確會影響相片畫質,但不應視它為唯一衡量相機畫質的指標。所以,小編認為與其從相機規格去估算相機的質素,不如從實測的結果去作判斷。舉例說,曾有採用APS-C片幅的Sony NEX系統,因鏡頭解像能力低而畫質及不上某M43系統的相機鏡頭配搭,又或是Nikon 1系統片幅雖為是主流無反中最小,卻又有測評顯示出它的畫質可與M43系統相提並論。

 


另一方面,NEX系統的高感光度的表現的確優勝於其他無反,此外NEX系統即將推出更高質素的 Carl Zeiss 鏡頭系列,屆時NEX 系統跟M43系統的畫質比拼又可能是另一個局面。這些例子都顯示出片幅大小與畫質雖然相關,但也沒有絕對的關係。

此外,最好的設計與最好的畫質也沒有絕對的關係。小編在大學讀產品設計時教授很強調最好的產品設計不在乎產品的規格和性能是否最強,而是在於產品是否能滿足目標客戶的需求。情況就如對於一個運輸業的司機來說,五百匹的法拉利也比不上一架貨Van好用;又或在落後的國家,二百元一部的傳統手機比起iPhone來說是好得多的設計品,因為大家都只需要一部便宜的通訊工具,沒有人需要在手機玩Facebook。在價錢、性能和對用家需求的回應三者之間獲得一個平衡點的,才是最好的設計。


相機的情況亦然。強調玩味的Pentax Q採用細小的感光元件來換取極其小巧趣緻的機身和鏡頭亦不無道理。當然,七千元的定價是否為那一群目標客戶所接受便有代市場去回應。同樣Nikon 1系統的設計亦有它可取之處。Nikon很強調這個系統是一個全新概念的產物,它的出現並非為了取代任何的機種,而是為了創造更簡易的拍攝樂趣,換個說法就是不需要很老練的技術,也能拍出不錯的相片。整件事比較側重輕鬆的拍攝過程多於拍攝技巧和操控。所以小編認為Nikon 1是滿適合愛攝影又不愛鑽研技術的新手,但老手拿起上來卻可能覺得若有所失。所以一部相機是好是壞,其實也看目標的用家是誰。

 

 

總括全文,筆者對感光元件大小的觀點如下:

1.感光元件大小會影響相機及鏡頭大小、相片畫質、高感光度下的雜訊表現、相機對焦的性能、相片的景深、生產成本等
2.但由於相機的表現還受很多其他因素影響,相機的表現應從相機整體的實測結果來衡量,而不應單從規格去推斷。上述各項中,只有景深是受感光元件大小很直接的影響。
3.亦不應單從畫質來衡量相機的好壞,而應連同相機的設計目的和設計是否乎合用戶需求去一併考慮。

 

總括而言,市面上各家相機系統的設計都有利有弊,暫時也沒有那一家的相機有壓到性的優勢。用家應從自己需要的角度出發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