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比賽是非常方便的 marketing 工具,不論是企業用來自我宣傳,或是攝影師用作 CV 履歷,攝影比賽都有其價值所在,而備受注目的國際大賽更是兵家必爭,新聞媒體也喜歡跟進報導。即使一般與世無爭的攝影愛好者,透過觀賞參賽作品,甚至投入參賽,也總會學到一些甚麼,因此在攝影普及化的年代,攝影比賽仍有不少正面意義。

問題是坊間賽果經常都有爭議的地方,常見以下三點︰

1. 「這個作品如此平凡 (或垃圾),為甚麼可以得獎?」

2. 「其他作品比起冠軍還要好,為甚麼是這個得獎?」

3. 「為甚麼我的作品不得獎?」

最容易解釋的方法,當然就是用陰謀論或內定論,例如「整個比賽都是局」「只是不想把獎品送出去」或是「得獎者與主辦方有秘密協議、利益輸送」,即使沒有證據,但好像又有說服力,令人不忿但你又會覺得「世界就是這樣啊,要不怎樣?」

不過隨著數年來見證過不少比賽、也認識了不少參加者、得獎者、賽事評審之類,除了這些陰謀論外,也還真的有認真辦比賽,最後卻不如人意 / 富爭議的賽果,而背後其實是有值得了解的理由,以下會分享幾個重點。

(一) 比賽本質是「塘水滾塘魚」

得罪講句,坊間有些比賽根本就是「拾荒」,可能由於獎品太差,或是宣傳不夠,總之就無法吸引到有水準的參賽作品,結果就算是所謂「冠軍」,也完全欠缺水準。但是很多批評者往往忽視這個問題,然後用自己看慣了的大賽質素,來判斷某些比賽的結果,那麼當然是有落差,不過人家好歹已經是劣作群之中的第一名了。

世界蝸牛賽跑的總冠軍,也依然只是一隻蝸牛。(但如果你仍獲不了獎,而又肯定自己拍得好,原因可能就是 2 或 3)

(二) 新鮮感是重點

對於很多評判來說,符合規則與拍攝技巧只是很基本,尤其在攝影普及的時代,銀河極光雲海漁夫挑燈翠鳥叼魚城市光軌,早就是「很平凡」的照片,而且選擇冠軍作品的時候,往往「必須要有一個理由」去解釋為甚麼它可以脫穎而出,而「未見過」通常就是這個答案,即使它的技巧水準甚至不及亞軍季軍。

所以曾有一個都市傳說,就是參加坊間小型比賽時,只要用魚眼鏡就通常都有獎,原因就在此,因為很多評判根本未見過魚眼效果。又例如香港人拍到爛的海山樓彩虹村飛鵝山,為甚麼還會在國際比賽獲獎?原因也是一樣,就因為 (某些) 評判未見過,又或剛巧其他參加者沒有拍過。

別人拍甚麼你就拍甚麼,別人用甚麼構圖你就用甚麼構圖,別人如何打燈你就如何打燈,自然徘徊在無獎之列。

(三) 評判也是人,有高水平也有低水平

說到底,評判也是人,是人的話就有知識局限,總有事情你見過但他未見過,總有知識是你擁有但他缺乏,而且也總會有水平低的評判,就正如有水平低的參加者。攝影比賽是不是「攻略評判的比賽」?某程度上是的,例如評判是印度人,印度婚禮儀式的照片對他來說或許就很平凡,這是很合理的推斷。

不過越是資深的評審,對於作品的要求就會更高,尤其越希望看到「新鮮」的照片,這點倒是相當一致的,不論國內國外東方西方都差不多。歷史悠久的比賽亦是一樣,去到第 36 屆比賽,不太希望冠軍是曾經見過的照片 / 題材吧?

結語

我相信世上總會有「造馬」的比賽,但比例其實很低,因為一般攝影比賽的獎品其實不特別名貴,尤其商業宣傳的比賽,重點在宣傳,誰會故意扭曲賽果來獲得一個惡性宣傳?而且賽果內定了一次,行內很快就會通天,網上必然留有紀錄,那麼就不會有第二屆了,正常來說,大多數主辦單位都不想斷自己後路吧。

那是不是任何賽果都必須逆來順受?不,想投訴的依然應該投訴,好提高坊間評判的水準,讓各主辦機構更認真看待攝影比賽,也有助促進攝影美學的討論,這其實是好事。

但重點是,你自己不要太難過,抱著開放的心情,去欣賞其他得獎作品的優秀之處,尤其是有一定規模的賽事,或許慢慢就會摸索到,怎樣去發掘新鮮的角度、新鮮的影像。

至於從來不想參加比賽的攝影師,這篇對你來說當然不太重要。(好像說得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