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出生於八、九十年代的你們來說,對上一代的老香港熟悉嗎?

電影、電視劇或許向你們提供了一些影像回憶,尤其近幾年的電影、電視劇也不時有圍繞老香港的題材。包括上年的<<歲月神偷>>,或是以前無線的<<難兄難弟>>。 (注:筆者google了一下,原來難兄難弟已經是十多年前的劇集……歲月的的確確被偷走了!)

可是,這年頭的觀眾喜歡3d、4d什麼的,喜歡用肌膚去感受、用自己活生生的呼吸去了解劇情的發展,而不是那串白痴的字幕流。

不能髑摸到的經驗,始終少了一些質感,海洋公園最近在園內撥出了一笪地方,讓大家能夠感受一下3d一點的的老香港。

街上隨處可見的老香港情懷之一--叫賣的小販們。在今天的香港已不復存在,推車仔的魚旦燒賣檔也許還久延殘喘著,但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沒有這個機會在街上碰到這些充滿人物性格的街頭小販了。

筆者還是認為「車仔麵」跟「艇仔粥」這兩種食品到了今天已經非常名不副實,大家應該向消委會投訴一下。(笑)

無論現代的還是早期的香港,「人多」是香港的特色之一。

街頭巷尾都是人的情況是一件無可避免的事,當世界末日終於來臨,絕對是我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之一。

全球只剩下三部的六十年代雙層巴士。貨真價實!有沒有讀者朋友搭過?

在尖沙咀的一角,看人力車已成為遊客的觀光節目,人力車/黃包車曾經是香港一種主要的交通工具,時代進步,被科技所淘汰也是理所當然,像菲林相機這種舊時代的產物,能夠在時不與我的年代繼續發熱發亮的例子並不會太多。

惟其獨特的性格及人情味,並不是冷冷的新型冷氣巴士可以輕易取代,也可能是同樣的原因,普遍現代人的身上已經失去了強烈的個人性格,鄰里間也漸漸失去了人情味。

筆者尤其欣賞這種雕字的鐵閘,充滿了六七十年代的小鋪情調。

不禁想像自己走在石板街上,那夜下著半輕細密的雨花,雨水倒影著那面歐陸風格的高牆,剛下班的你向店小二點了兩碗熱氣騰騰的細蓉,也憶起了前兩天跟你分手的女伴……想著想著,築起了一幅詩意濃濃的歐式油畫。

手製老爺電車,重塑了五十年代的120號電車。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電車男」這名詞被孕育了,同時被賦予了一種意義,一種莫名其妙的意義。

踏上傳統的香港電車,用指尖輕刮車身中的木材,思緒隨即捲起那道英國文化的殘存感,一種紳士式的精神聯想。

「電車男」其實可以是英國的紳士。

除了硬件上的設置,軟件的配合也很重要,老大街上俯拾皆是扮演著不同角色的老大街居民,有搬大包米的苦力、寫信佬、幫家妹仔等等。

這些一切一切,絕對會讓你們家中的長輩們道出一個下午的「想當年」。

當日老大街的開幕典禮,向來出位的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先生穿起一身人力車伕的造型出現,各位讀者朋友經過的時候不防留意一下那群車伕中有沒有一位光頭的傢伙潛伏其中。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香港攝影好去處

hk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