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為了引起各界更關注因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而受牽連的家養動物(貓狗),聯同 house by kubrick 舉行了名為「你睇我唔到」的展覽,展出由攝影師葉漢華、郭烯然、李建冲拍攝的新界東北動物照片、張婉雯的短文故事及吳星華創作的立體場景。

作品攝於古洞及馬屎埔等地區,紀錄了 4000 隻流離失所動物的生活現況。「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表示,展覽定名為「你睇我唔到」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當社會專注在土地發展的同時,選擇對動物的存在視而不見。

根據「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的介紹,即將展開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涉及 614 公頃土地,除了導致大規模逼遷外,亦會令被留下的寵物失去社區、失去家園,被迫流浪甚至瀕臨死亡,團體希望透過展覽,讓訪者多角度思考生命的價值,並更加關注被逼遷動物的權益。

我們榮幸邀請到展覽其中一位攝影師葉漢華 Micros 進行訪談。

問:你和戰隊成員對東北鄉郊的動物來說算是陌生人,請問你們在拍攝時有甚麼特別要訣或留意事項呢?

答:一般來說,狗隻的警覺性較高,會對陌生人吠叫,除了是為保衛家園外,有時候亦是一種不安的表現。所以當牠們吠叫無效時,有些只好選擇逃走。無論是盡忠職守還是會逃走的狗,都難拍。前者只會拍到吠叫一個動作,後者就連想拍也拍不到。

不過每個人也可能會有不同的體驗。有一次,團隊走進古洞拍攝,有成員竟輕易就能靠近本來略有驚慌的狗。有人說這是天生的「磁場」,或者是個人心態的投射吧。心裡怕,有疑惑,狗知道,便回應。後來獨自走了馬屎埔幾回也遇上狗,我嘗試放膽走近,雖然仍保持距離,但總算讓牠慢慢開始接受我了。

問:你們是如何以鏡頭「捕捉」小動物的表情或情緒的呢?

答:其實只要準備好器材和練習器材的操作就可以,我的相機總掛在肩上,方便隨時拍攝。而在捕捉之前,首先是觀察。拍貓十多年,對貓的舉動比較了解,何時動,何時再打呵欠,通常都可以透過身體語言看出來。「捕捉」的重點可能是相處,見貓多了就會了解貓,而當你時刻都準備好拍攝,就自然可以在相處過程中拍下想要的東西。

問:可以分享過程中的難忘或感動經歷嗎?

答:叫人難忘的,有時會是悲劇。有次入村時在路上遇見貓屍,村民推測是給狗咬死。四野無人只有野草,於是只好走到垃圾房找東西把屍體盛好。誰不知伏在垃圾房後的,又是一隻小黃貓的屍體。

這隻小黃貓我很有印象,之前在垃圾房碰過牠,小小的身軀在垃圾堆裡鑽,生活不容易。我一向不熱衷拍攝「臨死」的景點,例如皇后碼頭。這一次不同,臨死的是很多生命。看到一處,就會關想到發展圖則。這邊會是道路,那一邊會建高樓,前是商業區,鐵路站就在水溝旁,那麼動物們會到哪裡呢?

問:可以進一步講解 4000 隻動物的去向嗎?

答:目前並不樂觀。就家養動物而言,最早的遷出限期是明年初,或會有居民提前離開。部份遷往至類似居住環境的村民,或會帶同自己的動物。有些獲配公共房屋的,原則上不能帶同狗隻上樓,即使相關部門會酌情處理,以「伴侶犬」身份同住,但基於環境限制,幾乎肯定只可帶上一隻唐狗,不能全帶。未能一同遷往新住處的動物,前景成疑。整個搬遷可能維持數年,期間或會出現大規模棄養或主動向漁護署放棄飼養的個案,對動物而言,都同樣是死路一條。由去年開始,戰隊在發展區及周圍替流浪動物進行絕育,希望先減少動物的數量,也將部份傷病及性情溫和的動物帶走,找尋領養。不過戰隊力量有限,可處理到的只是很少數。

Micros 也坦言香港一向缺少社區動物政策,發展時也不曾考慮對區內動物的影響,例如在今次東北大規模的發展計劃下,問題就完全暴露出來。政府需要正視問題,不能只靠民間去做,所以希望藉著展覽協助村狗尋找新家。

部份展出作品:

拍攝花絮:

「你睇我唔到」——新界東北動物紀錄展資料:

展期: 2019 年 7 月 20 日至 8 月 20 日
時間: 星期一至五 1pm – 10pm;星期六、日 10am – 10pm
地點: house by kubrick
地址: 香港太古城中心 5 樓 MOViE MOViE Cityplaza 戲院大堂側

如想了解更多,可瀏覽「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的 Facebook 專頁

延伸閱讀:

動物中心宣傳海報:不絕育的話,這兩隻貓就可以變成 370,000 隻貓

攝影師 Ekin Kucuk 藉著拍攝土耳其流浪貓,走出喪犬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