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為歷史照片與影片上色,或提高影片質素已非常普遍,調色師抱著「讓歷史鏡頭變得更容易讓現代人欣賞」的念頭而努力,但這個做法引來部份歷史學家批評,認為其除了會抹去照片本質,亦會使過去的真實性變得模糊,認為弊大於利,引發兩方隔空辯論。

專門分享升級版本歷史影片的 YouTuber Denis Shiryaev 是這次旋渦的中心,其上載的影片修復了雜訊、加入色彩,亦把質素提升至 4K 等。他與其他創作者均認為從圖像和影片消除「年齡感」,能提升歷史鏡頭可觀性,令現今天人們更好地欣賞過去,如果沒有他們的後製,很多人都不會對舊圖像感興趣。

YouTuber Denis Shiryaev 的部份調色影片:

然而大英圖書館新聞和動態影像首席策展人(即專門負責藏品研究、保管和陳列等的專業人員)Luke McKernan 卻嚴言批評做法「胡鬧」,表明色彩化不能使人更接近過去,甚至會增加現實與當時的差距。而都柏林大學藝術史與文化政策學院副教授 McKernan Emily Mark-Fitzgerald 等歷史學家,則認為著色或升級過程在歷史鏡頭中添加了假定的顏色、虛假運動或幀數,去除灰塵、划痕和瑕疵,令過去失真,由此呼籲各界停止對歷史畫面進行後製。

歷史圖像與影片是一種過去的記錄,到底上色後會否令觀賞者對該段歷史產生錯誤認知,有時候也取決於調色者在後製畫面時,有否深入參考歷史文獻,又或是觀賞者本來對相關歷史的了解,每個人看向同一畫面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大概很難判斷哪方的理據才是正確。

Photoblog 現正舉行十週年攝影大賽,大獎為備受關注的 PlayStation®5,歡迎大家踴躍參加。有興趣提交作品人士可點此前往比賽詳情頁面

延伸閱讀︰

Youtuber Denis Shiryaev 為 20 世紀拍攝影片進行畫質、色彩、雜訊修復,展示上世紀舊東京人民生活特色

Youtuber 修復 1902 年德國「飛天火車」68mm 菲林影片成 4K 彩色版本,當年德國小鎮生活與近年有什麼分別?

Source:Petapi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