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森山大道的書籍於本地書店架上奪得重要一席位。
由此可稍稍推斷為森山的作品已開始受到本地人士注目。

高反差,搖晃,模糊,失焦,粗微粒這離經叛道的攝影手法已成了森山的標記。
而這標記於多年前由日本席捲歐洲及於攝壇占一席位。
甚至,有評論家將其名字與同樣擅於街頭攝獵的法國攝影師布烈松緊緊聯繫起來。

究竟咱們如何審視森山的作品,將會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課題。

不論任何範疇的藝術品,其作品背後必然可被解構及發現與其社會意識形態有所關連。
同時,如前文指出,
攝影作品若能反映“人”的生活狀態,就更能經歷時間考驗,被後人所欣賞。

首先,自稱為野犬的森山,攜帶輕便相機,浪跡街頭,游走街道,
將後二戰時期的日本人面貌烙印在膠卷上。
同時,其攝影風格又恰如其份的展現日本人於二戰後的不安情緒。
其後亦出現一股仿效森山熱潮。

由此可見,森山的強烈風格不但受廣泛應同,
其仿效熱潮可被解讀為群眾於藝術上的一種情緒之宣泄渠道。

其二,於音樂領域上,Avant Garde 無疑是最為艱澀的Genre。
Avant Garde 斷不能稱之為 Friendly Listening, 但其前衛性及實驗性是卻無庸置疑。
Avant Garde 其意義在於Deconstruction 固有的形式, 再Rebuild 及重塑其價值。

而森山的作品正正符合到以上要點。

眾所周知森山年輕時於細江英公的辨公室磨練黑房技術多年,對沖晒放的技巧必定瞭如指掌。

但離開細江老師後,森山又以非正統手法為其作品進行沖晒放之工序
例如 沖相時刻意忽略水溫及時間控制,
或以一大堆菲林放進膠筒進行定影及過水,
又或於放相時任憑感覺去製造粗微粒效果,
且每一張放出來(為不同展覽而設)的相片效果各有不同。

這行徑皆能印證了森山在影,沖,晒,放的基礎上進行顛覆,
因此對森山的攝影作品讚喻及類別為音樂領域上的 Avant Garde 亦絕不為過 。

總括而言,
森山的作品不僅具有時代性,
且其大膽的手法,意念令相片達到富有創意性及革命性的效果,
這亦是森山大道及其作品經歷多年仍被推崇的原因 。

雜誌《挑釁》固之然是森山大道,中平卓馬等人於六十年代向主流攝壇的一種挑戰。
筆者更期待這浪潮於本地不日出現。

***************
(按)森山大道將於今年8月親臨香港演講及展出其作品
而筆者謹以本文(寫於上年9月)獻給大師
***************
Manson Wong

80後,香港出生,曾於澳洲旅居五年,大學多媒體設計學士畢業, 作品被Magnum挑選之年輕街頭攝影師,深信作品之強在於a set of documentary work instead of a single image, 仍堅持菲林拍攝,自行沖晒,將一切能預視快將被摧毀的用膠卷記下來, 以GeeZeR 名義推動街頭攝影及正與台灣攝影師組團建立攝影文化網絡, 近期與好友以”現在攝影”作為作品展示點於佔領中環展出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