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us 是家位於美國密西根州的相機廠,這間公司在相機發展史上可以算得上占有一席地位,原因是以銷售量看來她可以算是將我們目前習慣使用的135底片普及化的大功臣之一。雖然說史上第一台135規格的相機是Kodak AG生產的Retina (配合1934年Kodak推出的135底片),不過因為價格因素當時並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讓這個新規格迅速的普及,直到兩年後由Argus公司推出了低價的Argus A,這才在某種程度上確立了135規格的”歷史地位”。

Argus的前身IRC算是一家製造收音機的公司,在Argus A 之後陸續也推出了不少暢銷機種,其中還包括在電影哈利波特中登場過的Argus C3 Matchmatic,話說這部相機我也真的收藏過,她的缺點是觀景窗又小又容易髒(油汙?),好不容易花了一番工夫清理好,還來不及挑個黃道吉日去試試機子,就陰錯陽差的讓給一位攝友了。

Argus C3 Matchmatic (這一系列的造型又被稱為磚塊機)

Argus C-four 型約生產於1951,根據Camerapedia記載她在50年代共銷售了超過三百萬台,非常驚人的數量。這部相機跟她的前代同是C系列暢銷機種的系列不同,造型上她不再是磚塊般方方正正,取而代之充滿了圓滑的弧線,不僅跟前代大異其趣,在德日機型裡面也少有類似的造型。

金屬的部分有鋁的質感,低反光的霧面表面處理不只在觸感與視覺上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讓我想到我們這個時代的3C產品喜歡動不動便是清一色鋼琴烤漆但是一點都不在乎容易留下指紋油汙這樣稍微多想一步就可以留意到的缺點。 比較起來Argus C-four的金屬處理在我看來是可圈可點。

由正面來看視覺上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三個圓形的主要裝置:鏡頭部,對焦與快門裝置。對焦方式非常特別,測距器的齒輪會帶動鏡頭部的對焦環,疊影是圓形的,就是這個圓形測距器的中間透鏡。當然也可以直接轉動鏡頭,跟俄製KIEV的RF對焦方式有點類似。

另外鏡頭部旁邊Argus徽飾上方的是快門設定,有六段(見圖),型式是鏡間快門。

機頂設計稱得上簡潔,回片旋鈕,熱靴座,計片器,快門鈕與過片旋鈕,過片時計片器會隨著過片旋鈕而旋轉,快門鈕也會在過完片後上升到正確位置。補充說明一下這個計片器是顯示還剩幾張,所以裝完底片後要自己先設定為36 (或24)。

另外這部相機的操作有個地方比較不是那麼直覺,在拍完整捲底片要回片的時候,找不到解除片軸鎖定的裝置,回片旋鈕又轉不動,一時之間還真的讓我著急了一下。這裡的回片正確步驟應該是先把過片扭拉起來,往反方向(因為底片已經拍完,順時針已經轉不動了)轉動1/4圈待上片旋鈕停在上升的位置,此時片軸鎖定就脫離完成可以開始轉動回片旋鈕。

從機背可以看出機頂的平整性,是我喜愛的感覺,簡單的機背只有觀景窗跟閃燈同步設定(M-X)

機底也是相當簡潔,機背的開關與腳架螺絲孔。機背是抽離式的

背蓋

片軸的材質也是金屬(鋁?)的,沒有做成防反光的黑色看來有些特別

鏡頭是簡單的三枚鏡片 Coated Cintar 50mm,最大光圈是2.8 (以這個結構算得上是大光圈),關於這顆鏡頭我的資料不多,散景有特殊的旋轉效果,不過在黑白相片上比較看不出來。

實拍測試:
只裝過一捲LUCKY SHD 100 NEW 黑白底片,兩點感想。 第一這鏡頭有些怕光,第二對焦的齒輪可能需要稍微校正,如果不是我近視太重,似乎合焦點都落在後方一點點的地方。

這張的背景草坪可以稍微看道散景的效果。

底片是店掃的,沒有仔細確認掃描的時候有沒有處理過,感覺上畫質偏軟,可能也因為有點脫焦的關係大部分主體有點朦朧了。

這部相機簡單好操作,重量也算輕巧手感不錯,機械式的操作也不容易有太大的機件故障問題,缺點則是快門只有六段,對焦齒輪的設計容易在清潔或拆裝的時候不慎錯位而失準,有賴重新校正。

結語:
Argus相機以往雖然在台灣的二手相機市場不常見,但因為它屬於低價消費機種,在美國的流通量非常的大,ebay上非常容易見到她的蹤影,只是個別狀況就難免參差不齊,一般說來入手的成本相對的低。 這部相機在我手上只拍過黑白底片,後來因為老婆懷了老二一時間覺得應該減少一些收藏於是就出讓了,沒能試試她在彩色部分的表現有點可惜

說起來這部機器很難讓人有美式風格的感覺,倒像個白襯衫黑西裝的謙謙君子,值得玩味

原文位置

--

作者簡介:

蔡爸

部落格:http://stevenystsai.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