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ntry is part 5 of 5 in the series 淺談新聞攝影

前幾天我們介紹過自由攝影記者林亦非的工作,由危險的泰緬邊境,到正在爆發內戰的鈙利亞邊境拍攝難民營,在香港像他這類能親歷險境,拍攝衝突最前線的記者可謂少之又少。不少有志投身相關行業的年輕人都覺得入行無門。筆者嘗試以傳媒工作者角度,為想當戰地記者的你提供一些小意見。

香港的傳媒今時今日大都以市場導向為主,報館都不願花太多人力物力去追訪讀者興趣不大的新聞。按筆者經驗,香港人的國際視野一般都只是停留在娛樂版。

國際新聞門檻高,要理解一宗國際新聞的最新發展,用以巴衝突為例,讀者要有外交、宗教、國際政治甚至是軍事常識才可以完全了解事態發展。以翻譯為主的國際版鮮有派人到海外進行採訪。要記者花一星期,到外國採訪一單只值數百字、而且只有少部份讀者有興趣的文章,不太符合經濟效益。

至於第二個原因,也是世界所有傳媒都不太願意派遣戰地記者的原因,就是不想承擔責任。英國的戰地記者Jon Jones說:「不少雜誌和通訊社都不太願意派人到衝突地區拍攝,原因是他們不想承擔風險。這個想法並不正確,但也是現實的經濟考慮。」

Jon說:「我在90年代到波斯尼亞拍攝時,我沒有從任何機構得到任何支持,我身上毫無分文,但回來之後相片賣出賺了300英鎊、之後一次又再賺了400英鎊,收入每次都有增長。這的確是需要點時間,最重要是毫無顧慮地踏出第一步。」事實上,在利比亞及鈙利亞的戰爭中,就有不少年輕和初出茅廬的攝影記者走上戰場。在戰爭中拍攝根本就不可能沒有危險,如果因為危險而不派年輕記者上戰場,那就一直都不會有訓練年輕記者的機會了。

然而報館卻不願意承擔責任,這個想法在多年來都沒有轉變過。「今日如果你再去問報館有沒有去危險地方拍攝的差事,他們的答覆仍舊一樣:『你有這個想法很棒,但我們不會正式派遣你去,你有什麼東西拍了回來再給我們看看吧。』很多年輕的戰地攝影師都是靠這種方式入行。」

對所有對戰地攝影有憧憬的大學畢業生來說,事實上是沒有任何一間報館會願意派遣剛剛畢業的你去從事如此危險的工作,一切都要靠自己造化。另一名戰地攝影記者Knight說:「他們(傳媒)要看你的過往作品,要先知道你的能力。到你有一定經驗之後,你也就有拍攝機會了。在我剛剛入行之際,可真是饑寒交迫三餐不繼。」

如果要當上戰地記者,先要有無比的勇氣和決心,再來就解決問題的能力。看似無門路,實際卻是一卡又一卡的難關考驗!第一步就是先在傳媒工作一陣子鍛鍊好經驗,再來就找香港的前輩進行交流。英國攝影期刊最近就刊出了一篇探討相關狀況的文章,如果有心當上戰地記者,就要看看了。(編按︰原文已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