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攝影記者曾顯華細訴從前,攝影人生倒帶至1969年在觀塘職業訓練中心修讀攝影課程開始說起,八、九十年代以駐曼谷攝影記者身分遊遍東南亞,1997年起於《蘋果》任職。(林亦非攝)

那是收一張相要15分鐘、出trip要帶三個大鐵箱的時代。

在油麻地平安酒樓飲茶飲到觀塘學攝影,於大東電報局寫圖片說明到獲派駐泰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整個東南亞是他的大觀園,讓他見識眾生百像。遊歷過後,他於1997年回到出生地香港,寄身將軍澳工業邨,追逐對像由甘地變成梁振英。

往事如煙,往事並不如煙。《蘋果日報》攝影記者曾顯華抽着菸細訴從前,攝影人生倒帶至1969年開始說起,差不多半個世紀的光景,像被濃縮、蒸發,成繚繞輕煙。

1969:觀塘

戰後出生,對青春對生命有些惶惑,曾顯華讀完中四後的生活,依他所說,是「游手好閒一輪先」。有個一同踢波的舊同學,讀完觀塘職業訓練中心的攝影課程後,在《China Mail》當攝記,正游手好閒的曾顯華不時跟舊同學開工。那時的攝記工作日誌是,揹着一部相機和一支鏡頭仔,上午先到油麻地平安酒樓(現為彌敦道逸東酒店對面的明星海鮮酒家),那裡有一間名「友記」的廂房,彷如記者俱樂部,攝記去收料「check assignment」,突發記者在裡面「擺位」等候差遣。舊同學去先施百貨公司拍攝時裝秀,曾顯華跟上去,竟然也成功領紅包。他心想:「有糧出、有茶飲,仲有利是逗!」於是也去學攝影。

那是1969年,香港人身處借來的殖民地時空,正從「六七暴動」和「菠蘿炸彈」這些關鍵詞走出來迎接世界,駐足電器鋪前一同見證美國太空人登月。對於曾顯華來說,那年他向父母討來第一部相機,成為觀塘攝影課程的第六屆學生。「其實都係掛個名,邊有返學 ?沖相好容易之嘛,最鐘意就係去外影,用來過下日辰呃下老豆老母。」如此總結一年的攝影文憑課程,曾顯華雙眼不經意瞇起來,像個惡作劇得逞而扮鬼臉的頑童。

雖然那時候本港已有很多報社,但派攝影記者到現場採訪只是英文報紙的玩意。讀完攝影後,曾顯華先在《虎報》的黑房工作一年多,然後呢,是「又游咗一輪」,隨父母返過廣東順德鄉下,又在影樓、黑房等地方待過一會。直至1975年,他終於肯在通訊社UPI(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過一段算是安穩的日子。

15分鐘收一張相

灣仔分域街海旁的大東電報局,是曾顯華那八年的第二辦公室。UPI當年是最大的通訊社,本港十多家報館的外電照片,全由它一手包辦。曾顯華當時的工作,美其名是圖片編輯,實際是在大東電報局裡打瞌睡途中聽到如門鈴的訊息聲就要立即起動,裝上片盒,把眼前牆櫃上的電話線插來插去,拿起話筒用基本英語「Hong Kong New York Hong Kong New York」指示接線生駁長途電話線,訊號接通了,來自美國紐約的黑白相片像傳真一樣逐行逐行「噠」、「噠」、「噠」的刷出來。

等待。

「嘟」的一聲,表示15分鐘過去,收妥第一張黑白照片,曾顯華會換上另一個片盒,然後把第一張拿去做菲林和沖相。接下來,打圖片說明才是大考驗,既怕打字機的油墨弄髒圖片說明和相片,又怕打錯字,因為不是按Backspace鍵就可把錯處刪除得不留痕跡,而是定必要重新再打一遍。每天來來回回處理大約十張照片,再分發到各家報館。面對十多份報章的死線,不容許這個圖片編輯寫錯重打。

電訊科技把七十年代的香港與世界連接起來,而守在大東電報局接收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照片的工作,讓曾顯華的目光透過一幀幀照片穿越香港。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前夕,趁西貢(今稱胡志明市)尚未正式淪陷移交至北越共產黨手上,美國於4月29日從越南撤僑,UPI攝影記者Hubert van Es那張一列美僑在西貢鬧市屋頂趕忙登上直升機逃亡的照片,標誌美軍敗走越南的一幕。當時美軍節節敗退的消息早已傳得沸沸揚揚,UPI在大東電報局也駁了一條越南專線,曾顯華站在接收機前面,電話另一端的Hubert van Es表示差不多傳到最後一張,他見證着這張名作慢慢呈現出來。

(金三角,1990年代)﹣曾顯華於1995年深入金三角訪問一代毒梟坤沙,其後連同多年來拍過的男童軍訓和罌粟花種植等照片,結合成圖輯在雜誌出版。(剪報)

1983:曼谷

「以前日日睇黑白片,睇住佢掟炸彈,但都係直至入UPI先知道越戰係咩一回事。」他張開眼睛觀察,肆意地吸取養分,培養對國際新聞攝影的觸覺。1983年,實戰的機會終於來了,UPI駐泰國曼谷的攝影記者辭職,早想轉換環境的曾顯華就自薦,帶了衣物和一套Hi-Fi,就隻身飛到曼谷。

當時以曼谷為根據地等於要管轄整個東南亞,多國處於後殖民時期的不同位置,民主運動與聲色犬馬共冶一爐。廿四小時on call,傳呼機一響,曾顯華就要趕到現場,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菲律賓和斯里蘭卡等,他都採訪過。

三個大鐵箱

出trip要抬的三個大鐵箱,等於一個黑房,行李超重是等閒事,「大機、沖片罐、藥水、safelight、用來傳相嘅圖片傳真機、用來打caption嘅打字機、拖板……果時你去外地,無果樣嘢唔係隨時買到,無粒螺絲都死。」當時東南亞不少地方尚算落後,去到「山旮旯」地方,要找個地方改裝成臨時黑房絕非易事。曾顯華說:「通常都係將酒店沖涼房變黑房,有水有電已很好,有時要沖水沖少啲,有時慘到要喺馬桶沖菲林。」

全世界的「鋤報會」

要面對的壓力,還來自每日全世界的「鋤報會」。「一做嘢,就有兩個敵人,AP(美聯社)同AFP(法新社)。張相發去全世界,第二日份報告上有三個數字,UPI比AP比AFP,如果全世界都用AP,就會畀人抦。最叻就係上IHT(《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頭版,因為佢係全球發行,一上IHT,就會有個訊息來:Well done。」曾顯華曾憑一張澳洲母親用嬰兒車運毒的法庭相,贏AP 24:0。一張相要傳15分鐘,每單只能發兩三張相,夠快成為致勝關鍵。他說:「一影就要知邊張係key picture,一揀就知沖邊張,01係主題相,之後02、03就係比較好嘅。影完都只係完成一半,最緊要係傳得出去。」

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菲林,更能讓人意識到攝影這回事是節制的,不會被追問「有無wide啲?」、「有無close up?」、「有無向左?」、「有無右啲?」。因為有限,所以珍惜。

1985年,路透社收購UPI美國以外的新聞圖片服務,人在曼谷的曾顯華孤掌難鳴,沒有參與同事的爭取賠償行動,見路透社肯聘用就趕快簽約,自動過檔至對方麾下。

曾顯華有兩本大畫簿,裡面是載有他作品的剪報,英文、中文、日文、泰文都有,泛黃的報紙以其溫度和質感,引領讀者重新拜訪一個個被網絡世界摒棄的現場。翻開這部八、九十年代東南亞新聞結集,最大感觸是相中人多已去世,曾為他們留下影像的曾顯華坦言:「好多係睇住佢來,睇住佢去。」

(巴基斯坦,1986年)﹣巴基斯坦前女總理Benazir Bhutto在歡迎她歸來的群眾前,伸出雙臂做勝利手勢。(剪報)

(巴基斯坦,1986年)﹣曾顯華為捕捉巴基斯坦前女總理Benazir Bhutto回國的一刻,前一日抵達拉合爾國際機場,晚上在機場靠牆挨着相機袋睡,被美聯社行家拍下這張照片。(受訪者提供)

「睇住佢來,睇住佢去」

「睇住佢來,睇住佢去」的包括巴基斯坦前總理Benazir Bhutto。1986年,她選擇結束八年流亡生涯,回國帶領父親所創的政黨競選。為捕捉她回歸的一刻,曾顯華前一日已抵達巴基斯坦拉合爾國際機場,晚上在機場靠牆挨着相機袋睡,被AP行家拍下睡姿也懵然不覺。翌日在歡迎她歸來的群眾前,Bhutto伸出雙臂做勝利手勢,似預告她即將當選成為穆斯林世界第一位女性統治者。
曾顯華一沖完這張照片,社長即說句:「That’s it!」,作品在多份報章刊載。Bhutto於2007年遇刺身亡。

已離世的還有天皇巨星Michael Jackson。1993年,Michael Jackson到曼谷開演唱會,主辦單位讓傳媒拍攝第一首歌的演出,之後就請他們離開。演唱會前,Michael Jackson剛捲入性侵犯兒童的官司,曾顯華用一曲時間拍攝的照片,成為翌日多份報章的大相。

(泰國曼谷,1993年)﹣Michael Jackson剛捲入性侵犯兒童的官司後到曼谷開演唱會。(剪報)

失落的一格

但最教曾顯華魂牽夢縈的卻是印度已故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handi)。1987年,甘地與斯里蘭卡政府簽署和平協定,同意派兵助對方維持秩序,意味着與斯里蘭卡政府聯手攻擊反對派泰米爾之虎游擊隊(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 )。那天早上,曾顯華與行家拍攝暴動,晚上的閱兵典禮,就只有他和電視台記者在場。他手握相機,從觀景器見證一名士兵用長槍柄尾當頭擊向甘地的一瞬,「我拎住支300,望住個frame,好perfect。」當下按下快門後,立即轉身返公司出通報「Rajiv Ghandi Attacked By A Sri Lankan Soldier」,再到酒店打算沖菲林。如常地按回捲掣,卻沒有平日的舒暢聲音,揭開Nikon F3的機背蓋,裡面沒有菲林,他連忙把蓋關上,再慢慢揭開,這次確定了,原來早上沖完暴動的菲林後,忘了換上新菲林,更氣忿是身上另一部相機是載有菲林的。甘地被襲這歷史片段仍可在YouTube上找到,硬照都靠從錄象裁剪出來,至於最完美的一格,只能活在曾顯華的腦海裡。

(斯里蘭卡,1987年)﹣印度已故總理拉吉夫甘地(左)與斯里蘭卡領導人Junius Richard Jayewardene(右)簽署和平協定,意味着兩國聯手攻擊斯里蘭卡反對派泰米爾之虎游擊隊。甘地離開斯里蘭卡前參加閱兵典禮,其間一名士兵用長槍柄尾當頭擊向甘地,曾顯華連忙按下快門,豈料原來未有入菲林,他形容那張相「發夢都見到」。(剪報)

當然,回味往事,總發現快樂的時光。1992年,泰國曼谷掀起大規模反政府運動,曾顯華早上在烈日下的示威現場追拍流血衝突,晚上的拍攝任務卻是環球小姐選美,多麼諷刺。「我要特登租套踢死兔先可以入場,裡面又黑又有冷氣,我瞓到乜嘢美女都唔知,好彩加冕果時醒咗。」而更有趣的是,當時泰國新聞審查,與反政府運動的報道不能出街,IHT頭版有關暴動的文字被塗黑得密不透風,但刊在旁邊、出自曾顯華手筆的暴動相片照登如儀,卻依然過關。

(泰國曼谷,1992年)﹣泰國新聞審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頭版有關反政府運動的文字(圖右)被塗黑得密不透風才可以出街,但同版的暴動照片卻照登如儀。(剪報)

「Front Page」吧

傳媒行家愛找一個聚腳點,曾顯華當時牽頭,約於1987年在曼谷Silom開了「Front Page」小酒吧,同街有《Bangkok Post》的辦公室。那年頭的駐曼谷攝記,收工就到「Front Page」聊天飲酒聽歌交換情報,Gary Knight和Charlie Cole也曾是捧場客。1992年暴動完結後,酒吧邀請一眾參與採訪的攝記來辦座談會。無獨有偶,反政府游擊隊也喜歡到「Front Page」安排接頭,有些行動的星星之火最初就在這裡點燃。酒吧後來易手,今日該街號仍是一間「Front Page」,但已人面全非。

(柬埔寨,1980年代)﹣曾顯華曾多次到泰柬邊境採訪游擊隊,其中一次獲赤柬領導人喬森潘贈送繫頸萬用布,保留至今。圖為曾顯華與游擊隊合照。(受訪者提供)

採訪當晚曾顯華所戴的紅色格仔頸巾,是赤柬領導人物喬森潘(Khieu Samphan)所送。他說約於1985年喬森潘邀請傳媒到泰柬邊境採訪,同行攝記都獲贈一條。(盧翊銘攝)

不論冬夏,曾顯華總有一條薄巾繫頸,那是源於柬埔寨的萬用布,他解釋:「呢個係我哋成班嘅標誌,掛起佢,個個都知你喺東南亞碌過。」2011年在澳門與闊別廿年的攝影師Ira Chaplain相遇時,兩人就靠頸巾相認。採訪當晚他揚起所戴的紅色頸巾得意地說:「呢條係赤柬領導人物喬森潘(Khieu Samphan)送,大約1985年佢邀請傳媒入去泰柬邊境森林採訪,同行攝記都有一條。」

(北京,1989年)﹣1989年6月4日,曾顯華在北京酒店1111室望向長安大街,拍下王維林擋坦克的一幕。路透社先發了王爬上坦克的一格,直至見到行家的擋坦克相,遲了大半天補發。(曾顯華攝)

遲來了的坦克人

八九六四,改變許多人的一生,縱橫東南亞多時,那年5月25日,曾顯華以路透社攝影記者身分踏足祖國。那十日,除了拍攝遊行,曾顯華就守在人民英雄紀念碑旁邊,眺望故宮、紫禁城門和毛澤東像。氣氛逐漸變得異樣,到了坦克入城的一晚,曾顯華在混亂中拍攝學生抬槍、踢裝甲車的場面,曾被誤作奸細而遭打得頭破血流,同行的外籍記者留下一句「I am not gonna die for your country.」就離隊。返回北京酒店一會,他再打算外出時已被公安攔截,上11樓房間,在窗邊看守長安大街,6月4日見證王維林擋坦克的一幕。

當時北京酒店內,尚有至少三名攝影記者,各自與曾顯華一樣拍下那個標誌性的瞬間,AP的Jeff Widener奪得普立茲獎,Charlie Cole的被World Press Photo選為年度大相,至於路透社卻先發了王維林爬上坦克的一格,直至見到行家的擋坦克相,才再追問曾顯華和翻查底片,遲了大半天補發。原擔心刺戳到他不願回首的過去,倒是曾顯華看得開,主動重提舊事,他憶述當日拍完該
照片後還要繼續留守,所以把菲林交予同事帶返駐北京分社沖曬。他說,若親自沖相,定會把擋坦克的一張放作01。

血腥鎮壓後,傳媒都怕中共秋後算帳而紛紛換人手。6月7日,曾顯華乘特別加班機返港,「以前坐飛機安全降落個個拍手,但果次一離開北京機場跑道就個個拍手,因為大家都慶幸終於走到。」回港兩三日,曾顯華就返曼谷繼續他的駐外生活。

1995年,曾顯華離開路透社,他曾助本港電視台穿針引線,深入金三角訪問一代毒梟坤沙,在其大宅住了一星期,與對方喝啤酒品雞腳。後來,曾顯華把坤沙的訪問相,連同多年來拍過的罌粟花、男童受軍訓、老婦吸鴉片等照片,結合成圖輯在雜誌出版。那一幀幀彩色的照片,親身演繹科技的進步,傳相不用先沖菲林,再發展至電郵傳相,顏色不再是奢侈品,黑白以外顛倒出更多可能
性。

(北京,1989年)﹣學生趕製民主女神雕塑,於5月30日凌晨運送到天安門廣場,翌日拼裝完成。(曾顯華攝)

(北京,1989年)﹣民主女神像矗立在天安門廣場,成為六四的標誌,與城門的毛澤東肖像對望。(曾顯華攝)

1997:香港

走遍東南亞,曾顯華於1997年12月回到香港,這次選擇留下。以往香港記者到泰國採訪,都會找曾顯華幫忙。多得當年儲下的情誼,他上門探訪時任《蘋果日報》社長的羅燦,翌日就有工返。適應新地方並不容易,問曾顯華在《蘋果》有甚麼難忘回憶?他想也不想就答道是2004年南亞海嘯。

(泰國布吉,2004年)﹣2004年南亞大海嘯,逾20萬人罹難,曾顯華在布吉拍到佈滿屍體的海灘。他說這是加入《蘋果》以來最難忘的採訪。(曾顯華攝/蘋果日報)

(泰國布吉,2004年)﹣南亞海嘯造成傷亡枕藉,屍體也只可暫時被停放在室外,當局派員點算和處理。(曾顯華攝/蘋果日報)

要61歲的曾顯華為攝記生涯下結語,他說:「我哋無讀書,會考都未考過,攝記都係一份幾好嘅工,畀我見盡任何一樣嘢,幾好見過,幾慘見過,幾快樂見過,幾豪華見過,幾肉酸見過,幾臭都見過。」他頓了頓,說:「我唔識做第二份工 喇。」

聽着曾顯華八、九十年代的東南亞採訪經歷,那許多已殞落的巨星、叱咤一時的政壇人物、改變時局的民主運動、種族部落間的仇殺對峙,還有空難、地震、海嘯、塌樓等各種天災人禍,遲了數十年出生的一輩嘆生不逢時。

從那個時代走到現在的曾顯華則說:「如果早啲出世趕到越戰仲好玩!」

這是一齣新聞攝影記者的《Midnight in Paris》。


Text 何鳳儀
Photo 盧翊銘、林亦非、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