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圖片,人物組第二名 – 易仰民 (蘋果日報):
2002年7月1日,香港新任行政將官梁振英宣誓就職後步下舞台。當日梁振英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監誓下就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任行政將官。

今年比賽共收到1121張作品,單是圖輯已有57多輯,共涉96多名參賽者,大概可算為最多作品一屆,七位評審來自不同背景,平均每組用一小時審議。

比賽勝負已分,但評審坦言不少勝出作品並非盡善盡美,而一些落敗作品亦值得特意加許。事實上,今年不少好圖片因錯入參賽組別、圖說不詳、或(故意或無意地)重復參賽等微小錯誤,與獎項擦身而過。現節錄及轉述部分具反思作用的評判心得。

 

1. 人物組

開始前先有一番爭論「何謂portrait」,人物組內不少作品均來自一般記者會,拍自一般新聞的「單頭照」算不算是人像?評判指,portrait的作用是透過影相去刻畫相中主角,讓讀者更了解主角的性格或心情等,這組別的新聞性和涉及資訊屬於其次。

在冠軍作品「百歲婆婆與她的老伴和女兒」和亞軍「國旗和區旗下的梁振英」的優劣之間,評判一開始便爭持不下。喜歡前者的評審說,得獎之作不一定是拍攝名人。在理解其他作品前,或先須先了解主角背景,才能判斷表達手法是否能有出主席的角色或性格,但這幅圖片卻直接表達簡單情感,即使不知圖中婆婆的身份,她與老伴的動作表情亦能令人有感覺。但亦有人指圖片處理未盡完美,主要是左邊黑影有些騷擾視線,難辨身份性別,要看圖說才知道是婆婆的女兒。

另有評判認為亞軍作品傳遞的訊息較豐富。圖中特首梁振英在代表一國兩制的旗幟下,微靠向中國的大旗幟,狀甚頭痛,表達了現在香港的困境。有趣的是,後來審判選擇今年新設的「年度大獎」(Photo of the Year)時,亦是同樣在這兩張圖片之間辯論,結果後者(梁振英)以大比數在該組別獲選。

人物組 優異 – 李澤彤 (明報)
民運人士李旺陽在醫院離奇死亡,胞妹李旺玲於醫院附近的賓館房間自設靈堂,對著哥哥的遺像,悲痛欲絕。

優異作品中「李旺陽妹妹在酒店拜祭哥哥」,無論是新聞性和意景亦甚得評判垂青,一張空床的留給了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他們認為作品如放在一般新聞組別,必定選在三甲之內,無奈人物圖片不是以新聞性為主因,可惜。

另一張優異作品獨臂男子,原本在特寫組別參賽,以該組的條件恐怕要名落孫山。但有評判認為題材值得加許,特別「破格」替它調組至人物組,以作表揚。但日後應否調組仍屬爭議,評審建議應下不為例,參賽者應為自己的參賽策略負責。

 

2. 自然與環境

自然與環境組 亞軍 – 鄧宗弘 (明報):
吉林發展區的道路上

組別講究影像能否表達自然環境、動物、城市發展等與生態矛盾等問題為重點。

冠軍作品「太空艙」,獲大部份評判一致推崇,認為突顯了香港人的居住問題與科技進步之間的荒謬性。

亞軍作品「紅衣女人與空氣污染」,一名審判認為形象非常優美,圖中女子像騰雲駕霧一樣「浮」在不知是雲層還是污染物之間,增添神秘感,顏色與線條的組合吸引眼球,但亦有人提出圖片構圖並非完美,假如女子身旁沒有欄杆,人物與雲層會減低距離感。

季軍作品「從欖車上看摸蜆」甚受爭議,喜歡的評審認為新聞性強,角度獨特,但亦有人不太認同。另一名審判較垂青另一份優異作品 「鴨仔在中國鄉村倒塌樓宇」,認為它的意味更深遠,完全反映了中國城市發展危及環境的現況,圖中鴨仔、樓宇和倒塌物三個元素,突顯出發展背後的荒謬性。

 

3. 突發新聞

突發組 優異 – Alexander B. Hofford (EPA)
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在前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參與在香港七一回歸慶典期間,到其下塌酒店門外示威,被警方施放的楜椒噴霧擊中臉部。

選擇這組作品時,評審不禁發出一個疑問:其他報導沉船意外的優秀作品為何「失蹤」?為其他作品沒有參賽感到可惜。最終冠軍亦被選為「南丫島沉船照」,但他們同時提出這並非印象中最佳之作,其中一名評審表達出他的困擾,認為比賽不是投票選新聞事件,應該把焦點集中看照片本身的質素。但最後大家認同作品雖非意外中最佳的時刻,本身拍得亦非易事,至少要達做突發新聞的要求 – 以最快速度和最近距離接近現場。

亞軍作品「巴士意外」是最典型的突發照片,所有新聞元素齊,組織結構好,顏色對比強烈。季軍作品「悲傷的親屬」則有強烈的感染力,展示出突發新聞的另一角度。

 

4. 體育新聞

體育組 亞軍 – 高仲明 (壹周刊)
香港七人㰖球代表隊隊員訓練後的表情。

這組別的選擇比較快速。其中有評判認為亞軍作品「欖球員」雖然有感覺,但運動員心口上印有銀行的名字是一敗筆,令圖片透出賣廣告的意味。

 

5. 一般新聞

「煙花下的拳頭」應該怎樣理解?知道當日遊行背景的人,當然了解是港人在七一回歸慶典中出現大型遊行,圖像背後,其實反映了香港人對香港回歸15年後的複雜心境。但亦有評判覺得圖像很容易被解讀成舉臂歡呼,示威的意味未夠濃厚,笑言假如拳頭換上一隻「中指」,也許意思更為明顯。

亞軍「反國教」最終在眾多類似的影像中脫穎而出,在其他多張大同小異的作品中,主要以角度和色彩取勝。而「長毛在立法會衝擊梁振英」一圖,雖然有一名評審認為有戲劇性,亦有人認為是長毛的動作是意料之內,但讚揚構圖的元素齊全。

不過,評判拒絕為這個組別開設優異獎,以表達對這組的參賽水平未盡滿意。

 

6. 特寫

特寫組 冠軍 ﹣ 蕭文超 (路透社)
前政務司長及行政長官侯選人唐英年在九龍塘約道的大宅,爆出涉嫌僭建的醜聞,惹來大批傳媒租用吊臂車到場拍攝。剛巧一輛校巴在這傳統名校區內駛過,學童的笑臉與拍攝現場相映成趣。

關於「九龍塘機動城」的影像有很多,分散於不同組別參賽,不少都集中高空角度拍攝吊臂,但很多評審一看到這張冠軍作品,已經選訂為心水。九龍塘以名校林立聞名,校巴穿梭而過,透過一名小學生純真的笑臉,為唐英年大宅報導提供一個新的趣味角度。

亞軍作品「我要讀書」,有一兩名評審說第一眼看這幅圖,就想起自己小時候讀書的情況,亦有人指表達出這地方的教育制度。而優異作品「深水埗板間房」,一名評判甚為喜歡,認為所有新聞元素齊足,表演到擠逼戶的苦況。但有人指上上層的男子手持毛巾抹汗的動作,透出生硬的擺拍感覺,美中不足。

 

7. 圖輯

大家也共認是最高質素的組別,與此同時,審判亦直認要求會推至極高。除了講究題材內容、圖片質素的一致性外,最難在這組「過關」,可說是圖輯表演手法和說故事技巧(story-telling tactic)。例如每幅圖片擺放的先後(Sequence)是否得宜,是否能逐步凝聚出一種氣氛或情感;或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是否呼應、一致等等。

觀看作品時,審判發現不少圖輯內也有一兩張質素極佳之作,例如南丫島沉船意外、菲律賓捕魚業,每輯都有一兩張相令人難忘,可惜系列中的其他圖片無法延續同一水平,在圖輯組別的要求下故無法符獎。如這數張分拆到參加其他組別,勝算定必大增。


圖片故事 冠軍 – 葉英傑 (路透社)
2012年4月13日, 市民在平壤出席金日成和金正日巨型銅像豎立典禮。


圖片故事 優異 – 余偉建 (美聯社)
在北韓一間幼稚院內,一個學生倒影反映在鏡子之上,牆上口號寫著:「來支持偉大的金正恩,宣揚國家光明的榮耀」。對北韓小孩來說,有系統的反美教育在幼稚院便開始,是他們必須接受的學科之一。

兩輯在北韓拍攝的圖輯,被公認為高於所有的「top two」,惟評審覺得三甲中只能二揀一,冠軍誕生不代表另一輯自動成為「阿二」,所以也花了點時間重複欣賞,討論兩輯。結果大部分人均讚揚其中一輯為「所向無敵」,每一張圖片本身的根基非常紮實,可供玩味,愈看愈引發思考,眾望所歸奪魁。而另一輯「北韓panoramic view」則有獨特風格,罕有以「長倒」作紀錄,但有評判相信部分照片似是事後裁剪,有些空間未充分利用,故在取捨之下屈居優異。

「澳門圖輯」,大家認為是一個驚喜,自以為了解澳門,看完對那地方有新認識,看到不一樣的澳門,是難得之佳作。季軍的「反國教」,有評審特意作個注腳希望特意表揚。雖然一位評審認為風格不連貫,由一個人開始,突然跳至多個人,去太多地方跑來跑去,要看第4格圖片才明白那是關於示威的議題,由7至10格開始重複,來去都是舉牌。另一評判亦認為sequencing有創新,跳躍是一種風格,中間連接有少少弱,仍存有不少沙石,但可貴在於不落俗套,應該鼓勵。

這組圖片質素極高卻只有一個優異獎,是因為在選擇「北韓 -panoramic view」之後,有點無以為繼之感。其實評判有考慮及討論對其他三輯作品,包括「尼泊爾葬禮」,「內蒙兒童」,和「黑龍江精神病人」。

一名評判指,首兩輯除了題材上值得推薦,影像質素和視覺技巧也非常優秀,雖然題材亦非新鮮原創,但在本地算是十分出眾;另一人指,以單張作品作來說,視覺吸引,但以圖輯來說,照片內容大量重複,訊息來來去去已在首兩張圖已說完,內容稍欠深度,只有技巧而欠缺「說故事能力」。最終,大家認為這三輯圖輯的太類似,難分高下,質素與其他得獎仍有一般距離,故未入優秀之列,懸空了兩個優異獎。

 

8. 年度大獎

Photo of The Year 的殊榮是今年特別增加設的環節,評判可以在所有組別的三甲作品內,選出一張總結2012年的圖片,難度極高。七位評判對這項目的理解和要求亦各有不同,一人認為應選出一張有跨國籍主題的圖片,例如人物組冠軍作品「百歲婆婆與她的老伴和女兒」,無論任何背景、國籍或政治取態的讀者,一看便能理解圖中人物表達出生活艱難,以後背後表達的訊息—愛和親情。

但另有評判指出,比賽主辦者屬於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年度大獎」應為以香港人有共鳴、表達2012整年的共同記憶和總結;而且攝影記者在香港社會扮演見證、紀錄和警世的角色。這張圖片應該把攝記在社會的觀察,以一張圖片帶給讀者。

最終大家認為人物亞軍「國旗和區旗下的梁振英」( 文首 ) 具一定代表性,除了因為特首選舉是該年大事外,亦反映了香港領導人夾在國家和港人期望中間的難處,以及香港在回歸15年後港人對「一國兩制」逐漸出現的憂慮。中港兩地矛盾是近年逐步在社會抬頭的情緒,多個具爭議性的議題亦由此而起,相信亦是未來數年的新聞焦點所在,希望能在此刻為歷史留下一個注腳。

 

觀看更多《前線.焦點2012》比賽結果及得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