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愛好者對縮時攝影(time lapse)這種拍攝題材似乎總是樂此不疲……但你知不知道,拍攝這些作品的背後工序是如何?這次就為大家解構一下這些長時間拍攝相片背後所需的過程。

所謂縮時攝影,簡單來說就是將影像快速播放的技巧。例如把香港維多利亞港一天的變化濃縮成五分鐘的影片,又或者把數小時的街道情況精練成30秒的短片。就像把時間壓縮了,時間比正常的快了好幾倍,甚至好幾百倍,尤如啟動了播放機的快速播放鍵。

拍攝上面這短片的攝影師叫Eirik Solheim,他在2005年時就已經開始拍攝這種相片,當年的片段令人大呼神奇,一來就有近10萬人次觀看!在2007年再拍攝時,他的片段收視更高達300萬!就連CNN、日本NHK亦找他訪問!2009年的片段亦創下佳績!

但這些片段並不是真正的縮時攝影,並非用一部相機不斷進行拍攝製成,而是用攝錄機分段拍攝。這次他真正計劃相機將整年的變化紀錄下來。

過去一年,他使用Canon 400D相機,配上EF-S 10-22mm鏡頭,並將它將到家中客廳的一個架上(單看片段是不是想不到是在室內拍攝的?),每隔30分鐘拍攝一張。

他先用電線駁上相機,之後再相機連到電腦,用電腦控制相機的快門。但在年間也有幾次試過因電腦當機和相機當機(相機也會當機!)而錯過拍攝機會。

避免玻璃受客廳的光線的反射影響,Eirik用黑布罩住了相機。

如是者,在每年尾時,他已經有1.6萬張相片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這1.6萬張相片合成為一張:

之後他再選出當中約3500張相片(例如他就去掉晚上拍攝的相片),再將它們合成為一段在兩分鐘內,包含了一年四季的短片。

而這個拍攝過程中,唯一令他不高興的就是相機實在有點煩——一部在客廳內每半小時拍攝一次的相機,其快門聲實在是有點煩人……

有興趣的話,可以到Eirik的網站看看這部製作歷時一年的個人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