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Side by Side》截圖)
side_by_side01

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誕生於一個菲林與數碼交接的年代,經歷過菲林的最高峰,也見證著數碼的迅速崛起,我們看到世界變化,我們迎接一個又一個新科技,伴隨更多創意而感到興奮。但我們同時都是糾結的,因為很多過去充滿價值、回憶與情懷的美好事物終將消逝,即使不會死去,也無法回到昔日的輝煌光景。

所以這個年代流行復古,流行集體回憶,甚至是一種文化潮流;又或我們拼命在數碼的巨大浪潮之中,為菲林找出自身價值,不要單單讓數碼的方便、快速與價格淹沒一個跨世紀的寶貴資產。

side_by_side02

早幾日看了2012年的電影《Side by Side》,談的是荷理活電影工作者們對「菲林變成數碼」的看法,因為電影業亦經歷著相同過程,他們面對的問題與掙扎,不單與攝影相似,而且還豐富得多,由拍攝、剪接、播放直到儲存,每一個環節都經歷數碼化的衝擊。有人全面擁抱,有人抗拒又懷疑,而當中支持反對的原因與攝影界的討論其實也頗為相似。

其中一點有趣的,是早期部份人對數碼製作心存恐懼,因為那種全部 101010 的東西很不實在,好像電源一關,就甚麼都煙消雲散,不似菲林的實在。說起來,誰能保證你硬碟中的東西,可以保存多久呢?如果菲林收藏得好,確實可以保存超過一世紀,而且只要有光,我們就能夠把它們播放出來。即使數碼有太多好處,前進的步伐不可能回轉,但是那種「不實在」的感覺,永遠無法從人們心中除去。

side_by_side03

我們的生活已在不停數碼化,影像數碼化、身份數碼化、財產數碼化,或許有一天我們的肉身都會數碼化,這也許就是《Side by Side》找奇洛李維斯來拍的原因,《Matrix》的世界是否人類的最終福祉?把一切都放在電腦、放在雲端,或許我們很難證明甚麼叫「真實」(即使菲林攝影也沒有絕對真實),但「虛擬」又是不是我們所渴望的東西,抑或始終是一份心底裏的恐懼。

又可能,人生苦短,我們沒有需要想得太多,反正人類不會比起照片更長壽。人一死,煙消雲散,是數碼還是菲林,又有誰在意?

side_by_side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