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就像個秘密的後花園,從繁華的市街來到這謐靜的後山只需短短10分鐘,在香港土地買少見少之際,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麼地方可有這種瞬間逃離現實的感覺……

後山位於深水埗和石硤尾之間,網上有人叫做「窩仔山」。筆者最近才知道山後面原來有一座白田配水庫。在樓價創下天價之際,如果不是配水庫「忍辱負重」,恐怕這些小山丘早被推平了。

上山有幾條路,但最容易上的是從美荷樓正門前往(見下面地圖),上得愈高,看到的風景愈開揚。從上山的路可以遠眺到獅子山、筆架山。

還有已被拆卸及正在重建的石硤尾村,右下是殘存的美荷樓,遠處可以看到旺角。

我們上山的時間是在重陽節的黃昏,山上已有不少遊人,有家長帶同小朋友來遊玩,亦有附近居民來放狗。時間在那裡好像永遠都停留在懶洋洋的星期六下午。山下一切的繁華熱鬧都和身邊的寧靜扯不上關係。

上山時看到這位人兄吃着煙遠眺維港,這裡對不少人來說,這裡是個靜思的好地方。

再走入一點會經過一條水務署秘道(鐵門),雖然寫明不得擅闖,但那道門記憶中幾乎從沒關上過。入面有塊很大很大很大的草地,感覺超現實,今時今日在香港竟然有這樣一塊大的草地竟然無人發現!有一兩個人在跑步,好像還有人在野餐,這麼好天氣的日子只有這麼少人來這裡享受陽光實在是太浪費了。

前往方法:

請看地圖(可放大縮小),可從深水埗或石硤尾港鐵站前往。從深水埗行上來大概10分鐘,雖然不是說風景超級好,但勝在夠方便,是個可以給你在短時間內快速洗滌心靈的好地方,亦是拍拖勝地。

*****************************

有關在入口旁的美荷樓:

在看完友情為本站撰文的史兄文章後,筆者去了這個對他有不少回憶的美荷樓看看,可惜美荷樓已經空置和上鎖,上面的小山丘門口正是在美荷樓旁邊。


美荷樓位於一個高台之上,其腳下是水務署機房。美荷樓北背山,南望海。石硤尾邨的所在地本來建有兩層高的「包寧平房」,是港府為安置1953年聖誕夜大火的災民。於1954年,當時的港督意識到要更高更安全的樓房,但整個工程需要一千萬港元,在當時是很大筆的資金,港督遂要求英國政府給予三百萬港元,希望盡快動工。後來,除了英國政府,美國政府也有捐款,中國政府間接資助,因此美荷樓可說是由聯合國捐款興建的。

美荷樓可說是見證了香港的黃金歲月,該處是石硤尾邨最早興建的徙廈之一,原稱為H座,其後改稱為第15座,至該邨進行第一次改建及重建後改為第 41 座及命名為「美荷樓」。根據歷史圖片及資料,在1956年九龍雙十暴動期間,本大廈曾高懸「中華民國萬萬歲」的七層高直幡及作為暴動的重要中心。參考Wikipedia

房屋署現時已敲定將美荷樓改建,構思把大廈交予非政府團體營運,把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構思改建成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補貼博物館運作。

但活化還活化,原來住在這裡的人和事都已經不再存在,只剩在空殼。上面這張筆者在5年前拍下的石硤尾村第31座,前幾天重遊舊地已經不再存在。大概以後只能以文字和照片,繼續活在人們的記憶中。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香港攝影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