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01影像】港攝記圓夢到巴黎展覽:生活不只車仔、屋仔、老婆仔
曾任職攝影記者多年的本地資深攝影師郭永強,於2月19日至23日在法國巴黎舉行《如意》攝影展覽,展出約50張在香港拍攝的作品。曾於2000年初旅居法國的他形容,今次展覽,是一次「圓夢」之旅。
攝影:©郭永強(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撰文:徐尉晉/香港01
因六四事件入行
郭永強於70年代出生,1988至1989年在觀塘職訓學習攝影期間,時值北京八九民主運動。當時,年輕熱血的他意識到攝影紀實的重要性,此後立志加入攝影記者行業,先後在香港各大媒體任職近30年。
「我連電話號碼也有64和97兩字。」他稱,自己這一代攝記同深受六四事件影響,他覺得自己被賦予一種使命感,這也是他對攝影的信仰,要透過照片「保衛真實和重要的訊息與記憶。」他說:「這個初衷,由六四至今,我一直沒有忘記。」
97年回歸一刻
郭自言,在1997年香港回歸一刻,其實他的感觸不算大。來到2000年,回歸後那幾年,香港表面上變化不大,看起來似乎依舊歌舞昇平。那時,他覺得自己的人生來到一個段落,希望接受新的挑戰和體驗,於是隻身來到法國巴黎旅居,並在天主教私立大學修讀法文。
數年後從巴黎回港,他再次擔任新聞攝記,有次在採訪時要拍攝一個司法年度的開幕儀式。儀式上,一眾法官頭上戴着假髮,外表十分西化,忽然奏起國歌,所有人馬上肅立。那一刻,他才意識到香港真的回歸了。
「我覺得整個城市的調子不同了,失去了從前的活力。97年前地產不死,那幾年經濟蕭條,人們對人生的信心也大不如前了。」他這樣描述回歸數年後的香港。
生活不只車仔、屋仔、老婆仔
「巴黎給了我一雙新的眼睛。」郭永強認為,在巴黎生活幾年,最大的得著是擴闊了個人的視野。在法國唸書的時候,課餘時間郭永強不是花在電影院,就是流連藝術館和博物館。巴黎的藝術場地多如繁星。那時候年輕的他想,如果有一天可以在巴黎辦展就好了,就算不是在龐比度中心也好。
當年選擇來巴黎居住,除了因為她是個藝術之都,也因為之前同屋幾位室友都唸哲學系,令他知道巴黎盛產哲人。作家海明威說過,「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着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在巴黎,有許多傻人。」他見過唸電影的餐廳侍應,也見過修讀藝術後做着完全沒關係工作的人。他指,巴黎人無論在情感和生活上都很豐富,有許多可能性,「生活不只是車仔、屋仔、老婆仔」。
這城市的確啟發了他的思考,郭舉例說,「一個蘋果,中文叫蘋果,英文叫apple,但法文叫pomme,它給予我多一個方法描述世界;中文有她的語法,英文有她的時態(tense),在法語更有半過去式這樣的文法;舉一反三,令我回港後,有一個新的方法看這個城市。」
《如意》攝影展覽
今次展覽在巴黎13區市政府舉行,那是較多華人聚集的地區。數年前,郭永強已經有舉行展覽的想法,只是一直沒有機會。直到去年,他得到一位中歐文化交流協會(Académie Culture & Echange)的舊朋友邀請展出,作為市政府本年的春節活動。
50張作品之中,其中10張是較大幅的黑白攝影作品,印在一種叫作Aglatex Tissue的布料上。展覽分為3個部分,首兩個部分都是使用6×6菲林相機拍攝。第一部分拍攝觀塘裕民坊,郭在黑白的影像加上鮮豔的浮花。照片由2000年開始攝影,「用冷冰冰的發展,與具有生命力的花作對比,探討對土地發展和繁華的疑問。」
郭永強解釋:「那是我試了很久的電腦效果。有前輩說過,曬黑白相片是用光粒子畫畫,這次我只不過是用數碼做這出來。我想問一個地方在發展或扭曲(Distort)之後,會是怎樣。」第二部分,沒有彩色,只用強烈的黑白影像,來表達郭對香港這城市的感覺。
反抗黑白中隱含希望
「正如法國存在主義所說,人生是荒謬的。某程度上今次展覽,或者攝影本身,都是希望相中事物可以存在更久的一種反抗行動。」他說。其中一張相有ICC的外形,仿如中指姿勢。另一張觀塘裕民坊清拆前,由地區與社運人士擺放的鐵鴿子,黑白之中卻隱含希望。
第三部分,他使用手機拍攝,照片更為直觀,沒有經營,不經思索,基本上是他看到甚麼就拍甚麼。「三個部分,都有共通的特質,就是放低平常攝影記者工作,有板有眼地拍攝,放低使用135相機的執着。」郭表示,今次攝影展覽《如意》,除了因為新年的關係,係因為當中作品,也是較為任性、隨意、自我。
展覽詳情
日期:2月19日至2月23日
地址:法國巴黎十三區市政廳(1 Place d’Italie, 75013 Paris)
市政廳網站:www.mairie13.paris.fr
如想閱讀原文,請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