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文攝影師光影追逐 30 年,拍攝比歐美男女更平等的母系社會
2015 年 10 月 15 日
上圖攝於馬來西亞的 Badjao,不受青春期與性別的影響,不論男孩女孩,都是充滿著自信的面孔。來自法國的攝影師 Pierre de Vallombreuse 的作品,他曾經是巴黎第七大學人類學與攝影學會的秘書長,並拍攝人類學 / 各地種族題材長達 30 年,出色的影像不單紀錄了這些相對古老的民族,也展示出性別議題的象徵,及深厚文化傳統的長期觀察。
攝影師在 1984 年時,就讀的是藝術課程,原準備成為動畫 / 漫畫師,但想不到一次婆羅洲的旅程,讓他接觸到被視為森林裏最後的遊牧民族之一 Punan Bah,由此深深被這個題材所吸引,並走進人文攝影的廣闊世界。
這裏的作品具體來說,是攝影師拍攝了包括印度東北部的卡西族 (Khasi),有別於印度大多數民族,婦女地位高得多;另外又有菲律賓的 Palawan 上的社群;還有被視為中國僅存的母系社會摩梭族人 (Mosuo),更有特別的「走婚」制度;及剛才提及過的大馬 Badjao。這些種族雖說為母系社會,女性佔有社會核心地位,卻不像我們主流社會般,男女各受自己的性別歧視,導致人們在成長時受盡各種痛苦的「塑造」,而是達到一種互相尊重的真平等社會。(而不是輸打贏要的假平等)
攝影師在其長時間觀察及拍攝後,得出這些影像與結論,雖然他們也會受全球化所影響,但很多重要的尊重傳統仍存留下來。大家可以欣賞部份精彩作品如下,一種性別及身體不成為道德和社會枷鎖的光影世界。
攝影師在漫長的旅途中,也出版了不少作品,大家可按此瀏覽。
如有興趣了解更多,可以到攝影師的網站瀏覽︰http://www.pierredevallombreuse.com/
延伸閱讀︰攝影大師 Sebastião Salgado 給年輕攝影者的忠告︰多讀點書
via Huffington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