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拍「好風景」還是拍好「風景」?
筆者拍攝風景已有一段時間,雖說不上勤力,但香港大部分「例位」總算曾「到此一遊」。(笑)
在這數年間,筆者綜合了一些經驗及小心得,希望在此跟各位分享一下。
為何會選擇以這個作為題目呢?相信有拍攝經驗的影友均明白,一個良好的景觀及一個合適的天氣為拍攝漂亮風景照片當中最重要的一環。拍銀河攝星要高清、拍日出日落需要有雲點綴、拍海霧雲海濕度要足夠及風速要低……各樣那樣的條件,令有關天氣的預告及報告成了大家最常查看的應用程式,每逢假期前夕,此「病態」則更甚。
但,當有好天氣,好條件時,我們應怎樣才能拍得更好,不致於浪費這珍貴的一天呢?
筆者嘗試在此為大家分享當中的二三事:
器材篇:
1. 因就不同的場景,帶備不同焦段的鏡頭。而選鏡方面要有取捨,因太多鏡頭會為上山帶來沈重的負擔,試問登山時已累得半死,怎會再有心情拍好照片呢?
2. 盡可能帶上腳架。拍攝銀河及星流跡等長時間曝光必然帶上,這可不是「手持」能勝任的。而腳架亦有助提高拍攝時的穩定性。
3. 確定帶上儲存卡及足夠電池。(網上見到不少影友到場才發現沒電沒卡)
4. 濾鏡(GND、ND及CPL)按需要帶。
拍攝篇:
1. 先觀察現場環境,找尋漂亮的角度,切勿一到場便不停按快門狂拍。(除非對這個環境很熟悉)
2. 採納合適的前景,豐富畫面。水平恰當亦很重要。
3. 前中後景的鋪陳,能更吸引觀眾的視線。
4. 準確的測光及對焦位置。
5. 按現場環境作出合宜的光圈及快門設定。
6. 注意安全,勿站危險位置。
後製篇:
1. 色溫,需根據整體的氛圍作出合適的調整(筆者拍攝時大多以AWB拍攝),避免過度偏高或低。
A. 拍攝夜景時色溫K數普遍較低
B. 拍攝日出或日落時,色溫用上較高的K數能給人一種暖和的感覺
2. 飽和度,適量的添加飽和能令相片的層次及色彩更豐富,但過份的飽和會令相片產生刺眼的感覺,這個部分應要根據環境作合適的判斷呢!沒有一個百分百的準則。
A. 增加橙/紅色飽和度,增強夕照時的氣氛
B. 偶爾筆者亦會因應場景把飽和度大量降低
3. 銳利度 / 對比 / 精細度,則按拍攝哪類型照片而定,但大多以不產生大量雜訊為準則。拍攝建築物大多會多加一點銳利度,但自然風光則甚少,這裡真是看大家的口味如何了。
以上文章只是筆者根據拍攝及後製經驗作出的一點點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少許幫助。謝謝!
以下則是個人面書專頁,雖然不定期更新,但有空請多支持啊!
MUG Photography
https://www.facebook.com/CPM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