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終於出無反相機,然後呢?
昨晚 Nikon 正式發佈無反相機,進入這個顯然迅速發展的巿場,我們當然也要先睹為快。
新品名叫 「Nikon 1」,他們解釋這是一種由無變有,由零變一的全新起點……啊,我知道你想說甚麼,很多大師一看那個spec呀、規格呀、sensor 大小就「知道」這是一部不堪的相機,但我的看法正好相反,請容我仔細解釋。
到底無反相機是為了誰?
這是我第一個想問的問題,雖然 Nikon 強調無反相機不會取代單反,更不會取代DC仔,但顯然有一大群人,從這兩邊走出來選擇無反,正如Nikon說的,要求比DC好的質素,卻要比單反簡便的操作。
如果要我命名,那就是一種所謂「生活態度」,因為既不是對影像的絕對追求,但也不是毫無要求,而是追求著「感覺良好」── 有甚麼比起拿著輕便的相機,但有快門聲音更感覺良好?所以無反巿場根本就是這群人所創造出來,是一種看起來高階,實際上低階的形象與feeling。
低階,絕不是批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要求,我自己就一直用著 D3000 沒有投訴過,所以希望「感覺良好」是消費者的權利,亦總好過買了單反才發現自己不想用,買來養塵;真正有問題的,其實是還未意識到「無反是一個全新機種」的人,拿著單反或是DC的標準,去批評無反相機,就像批評「可口可樂沒有珍珠奶茶般有口感」,這才是錯的。
如果說有誰會被無反淘汰,我在想,或許是那些低階的攝錄機吧。
那麼 Nikon 1 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好了,始終還是要入正題,關鍵是我們要用甚麼標準去評論好與壞?當然不是CCD,是的,買無反的人最介懷的本來不應該是這樣 (就算介懷,也只因為他們身邊有太多大師說CCD 就是一切了)。
或者你會嫌我很「門外漢」,然而事實上,我認為要評論無反相機,只有三點︰
1) 外形
2) 操作感
3) 適應性
(有點過時的menu畫面,比起某些DC 還不及……)
為甚麼是這三點?因為一個會選擇無反的人,他們的需要跟大師不同,他們需要的,是真正能展現一種生活態度、攝影態度的相機,換句話說,拿上手時很有型,拍攝時候很方便,然後無論甚麼場景都毋需複雜操作就應付得來,這就是他們的需要。
至於畫質,是的,對他們來說,拍得有型比起照片的精細與景深重要多了。
(白色是所有顏色之中最討好,感覺時尚有品味,可惜鏡頭是黑色的……或者有人會喜歡?)
說到外形,我可以肯定 Nikon 今次對了,因為無反的消費者就會喜歡這種簡潔的外表,大家可以拿最初喜歡 iPhone 和 iPod 的人來比較,他們會買,正因為那份簡潔,很有魅力。
不過當然,簡潔就代表犧牲了操作感,例如我最不喜歡PASM模式要先進入menu 再選擇,但這不正是從單反角度去批評嗎?事實上,用無反的人,除了喜歡換鏡,根本就最好全自動,Nikon 1 甚至連最流行的濾鏡與場景模式,通通合為一個全自動了,這點我是欣賞的。但叫我換的話,我不會換,我喜歡自己調較光圈快門。
我猜想 snapshot 與生活照正是無反最重要的部份,所以調較甚麼的根本不重要,最重要只是擰鏡與快門聲。但說到適應性,雖然很方便,可惜始終受到感光元件的限制,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表現與DC分別不大。
(我還在研究無反相機應該怎樣「拿」)
至於甚麼可以搭上 Nikon 其他鏡頭,尤其是那些長長的 Nikkor,基本上是用來回應那些狂熱 fans 的無理要求吧?是的,如果我用無反,餅鏡加一支標準鏡才會是重點吧?正如誰會在 iPhone 上駁一支 70 – 200mm?
我能夠理解,有些人先用DC,升上去用無反,才發現自己根本需要的不只是「感覺良好」,而是需要「畫質良好」,自然會考慮長鏡,然後就跳至單反;當然,不買長鏡,直接就轉上單反是合理得多,所以長鏡嘛,聊勝於無。
要比較,就應該跟其他無反比較,不是CCD,而是那三樣真正會讓無反朋友介意的事。好了,當然你會想知實際拍出來的照片如何,以下是 J1 拍攝的︰
然後是V1︰
N社香港頭目,尼康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山口典明
老實說,真的和 DC 仔差不多,但昨晚現場光線實在太差,不是抵賴,而是我會給予機會 Nikon 1 的,在比較正常合理的環境再試,畢竟要試,就該試那些會買無反的人會拍攝的場景嘛,否則試來有何參考價值?
說了一大堆,不如看看發佈會花絮作結束,首先是熱烈的攝影氣氛︰
然後是都頗美型的周國賢。
還有很高的高跟鞋與很花的花襪子。
被圍得沒透氣的黃宗澤與徐子珊。
總結一下吧,Nikon 1 尤其是 J1 外形是時尚的,拿上手時重量與手感的平衡是不錯的 (Nikon 自己介紹時說,CCD大小的選擇正是為了平衡重量與質素,並堅稱以CCD決定攝影樂趣的時代已經結束),但操作上傾向舊式DC仔,menu一站式卻不夠直觀,而暫時在室內燈光不足而混亂的情況下,畫質表現一般。
拿到實物,能夠進行街拍呀、活動拍攝的時候,再說吧。
至於很喜歡看相機規格的朋友,我不寫了,網上太多,大家可以去 unwire.hk 看,資料相當豐富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