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隨筆〕慢攝影
年前去過日本旅行,發現不少日本人喜歡繪畫,不是上堂那一種,而是真的能夠在街上碰見,認真繪畫的日本人。可能在某道橋上、某條河邊,一個叔叔,就端正坐著,拿起筆,仔細地畫。也許不是偶然的,因為參觀水族館時,亦發現有些女仕,站在水缸旁,替水缸內的小蟹描線條,不單認真,而且真的畫得很好。
在香港,年中不少家長都會送孩子去學繪畫,但有多少人會一直繪畫到成年?即使會畫,我們是偶爾玩一次 art jam,還是讓繪畫變成生活一部份?於香港人來說,繪畫的致命傷可能就是太慢了;轉個角度來看,這也許正是那麼多香港人會買相機的理由,一個字︰「快」。
攝影比繪畫厲害的地方,除了是影像較「真實」之外 (雖然有部份人會反對),就是攝影比繪畫快得多。畫一幅畫,要有水準,練習少說都兩三年,然後去 Starbucks 買一杯咖啡,要畫它出來再放上 Facebook 嗎?恐怕熱咖啡都變凍咖啡。
這是一個講究效率的世界,怎麼才算活得好?方程式就是「做過的事 / 時間 = 成功指數」,換句話說,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越多的事情,人生就越成功,這幾乎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所以取攝影而棄繪畫,別無選擇。
是這樣嗎?妹尾河童,相當著名的日本作家,他就是以繪畫與文字並敍而著名,不少作品都是本人親自執筆去繪畫插圖的,例如酒店的平面圖、城堡的外觀、工房的結構等等。他說過︰「只有一筆一筆地畫,我才真正認識這個地方。」
是啊,如果再問我,東京鐵塔和艾菲爾鐵塔,除了顏色之外,到底有甚麼不同呢?可能我真的答不出來,為甚麼?因為我只是「咔嚓」一下,唔,構圖與曝光都不錯,就走了。到底我是來過,還是沒有來過?我認識鐵塔,還是不認識?答不出來。
也許「活得好」是沒有方程式的,活得慢還有它實實在在的價值與修養,如果我們不懂繪畫,又何妨讓自己的攝影慢一點?若果可以的話,就靜靜坐在拍攝對象前,盡情地用你的相機耍樂,由光圈到快門到白平衡到測光到構圖,慢慢享受相機帶來的變幻影像;又或者替你的作品仔細執拾現場、修飾背景、美化光線;又或者去旅行,就花一整天逗留在一個小鎮上,認識這裏的脈搏,感受這裏的普通生活,再拍照。為甚麼一天就要拍攝幾百個景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