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ntry is part 1 of 1 in the series 01影像

「他們來了又來,拍攝相同的景色、相同的甫士、相同的構圖」站在西環海濱,意籍攝影師 Pierfrancesco Celada 如此說道。準確來說他所處的地點是名為「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的地方,但如此形容可能難以勾起印象;換個講法叫做「西環碼頭」、「西環天空之鏡」,又或者英文「Instagram Pier」,腦海卻能立即浮現畫面,因為有太多人在這裏拍攝過相同的影像,在社交網絡隨便搜尋都能看到。

攝影(訪問部分):蘇煒然/香港01
撰文:蘇煒然/香港01

每日前來拍攝,維持半年

Pierfrancesco 現時專注記錄高密度的現代化城巿,於 2014 年 10 月移居香港,發現這裏尤為適合。

剛來港的時候,Pierfrancesco 居於堅尼地城,一日在家附近閒逛時來到了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那時候我並不了解這裏,甚至連名稱都不知道。」但在這一處細小的地方,有不同的人在做不同的事,有來拍攝的、有來遛狗的、有來運動的,吸引了 Pierfrancesco 的注意。「碼頭工人反而是少數。在週末、在黃昏,人們就會前來。或者是一個人,或者是跟朋友一起。海邊較為涼爽,而且空曠,毋須困在細小的單位內。他們會做運動、閒談、釣魚、遛狗,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基本上無人會看管住你。」

家住附近,Pierfrancesco 幾乎每天都會前來拍攝,維持了 6-7 個月,他會認得前來拍攝婚照的攝影師,會認得前來散步的狗;後來搬到了南丫島居住,頻率才見減少,但每星期仍然有一到兩次,連續拍攝累積了超過 15,000 張相片。「我喜歡這裏的工業風貌:貨櫃箱、搭棚竹、起重機,再加上港口風景,視覺上極為豐富,攝影上可以做到很多變化,非常有趣!」

「雖然這裏不是公眾的休憩用地,道理上不是開放的區域。但人們照樣會來。」Pierfrancesco 說比起一般的公園,公眾貨物裝卸區有潛在的危險,例如失足墮海或者在攀爬時跌傷,但這是視乎個人的危機意識,粗心的話在任何地方都可發生意外。

重重複複又有何不好?

正是因為人們喜歡在這裏拍照打卡,並上載到 Instagram,才有「Instagram Pier」的外號。而在觀看不同人攝於 Instagram Pier 的照片時,Pierfrancesco 發現大量重重複複,相同的照片;人們在同一地方、同一景色,擺出同一個甫士。「我一直都對於人們自拍行為以及自我詮釋(Self-interpretation)感到興趣。我不肯定背後的原因,或者是基於一種對於這個地方的歸屬感,所以要跟隨社會大眾一起做相同的事吧!」

「在『Instagram Pier』拍攝的相片有很多,但以『Instagram Pier』作為主題的 Instagram 帳號卻是沒有,於是我想何不自己做一個呢?」insta_pier 帳號在 2016 年 10 月建立,幾乎每天都會更新,「我想嘗試不同的東西,我上載自己的作品,也有轉貼別人於 Instagram 拍攝的相片,並標記(Tag)他們,希望可以展開對話,看看會有怎樣的互動。」現時大約 9 成相片是 Pierfrancesco 自己的作品,他說其中不少都是挑選出來,想用來出書或者展覽之用。

但在攝影師眼中,「跟風」未必就是錯了。「有兩種的看法。有人覺這樣的行為很可笑,也許最初我也是帶着偏見去拍攝。但漸漸地想法改變了,沒有缺乏公德的行為,單純是跟朋友在戶外歡笑、分享時光,我看不到為何不好。」Pierfrancesco 補充一句「當然前題是不要令自己受傷。」

私心希望碼頭維持原貌

在 2017 年 10 月林鄭月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第六部分第 229 點「美化海濱」寫道:「爭取在 2018 年第一季以短期租約推出位於堅尼地城的一幅用地作社區園圃及相關用途。」引來團體和居民反對,稱計劃將會減少中西區本來就不足的休憩用地。Pierfrancesco 亦有關注事件,並說自己心情複雜。

他並不完全反對善用海濱這一個想法,又指出計劃中將會出租作社區園圃的 1 至 3 號泊位,並非最多人使用的區域;現時無法肯定或否定社區園圃的成效,不能認定是壞事。但另一方面,他亦擔心土地未來會變成餐廳、酒吧,或者其他的私人用途。「坦白講,我自己是希望碼頭可以保持現狀,好讓人們可以前來享受時光。尤其是在香港,自由的公眾地方並不多。我也聽說過政府有意增設圍欄、進行美化修輯。雖然可以降低危險,卻是犧牲了這裏的特質。」

相片把社會現象呈示出來

「我的作品具諷刺(Ironic)的意味」Pierfrancesco 以攝於日本的得獎作《I wish I knew your name》作例子解釋:「作品想講的是日本人與人之間缺乏交流(Miscommunication)以及分離狀態(Separation)。我最初以為是因為自己言語不通無法融入,但經觀察之後發現,就算是日本人與日本人之間的互動也不如想像般容易。這不是個別的情況,而是整個社會的現象」。

Pierfrancesco 其他的作品包括米蘭的《Hinterland》、中國的《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都是這般,觀察與發現人們的行為慣習,並以相片形象出來呈示觀眾。不過每個地方有各自的社會現象和文化。

攝影師簡介

Pierfrancesco Celada 為意大利籍的獨立攝影師,完成生物力學博士學位後,現專注長時間的攝影計劃,記錄現代化大城市的人文生活。曾奪得 Happiness Onthemove Award (2017)、European Photo Exhibition Award (2015)、Photolux Leica Award (2014)、Ideastap and Magnum Photos photographic award (2010)。2011 年於倫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進行實習,作品於《新聞週刊》、《時代雜誌》Lightbox、《i-D雜誌》、《Amica》、《D-Repubblica》、《Leap》等雜誌刊登。他現時專注拍攝中國及米蘭。


不是公眾休憩用地,但由於獨特環境,加上能夠自出自入,成為了打卡聖地。(蘇煒然/香港01)


Pierfrancesco(右)一般會在下午前來,逗兩到三小時,日落才離去。(蘇煒然/香港01)


一天中有多少對情侶爬上石壆拍照?(蘇煒然/香港01)


毫無隔音可言,卻是結他手的錄音室。(蘇煒然/香港01)


晚上仍然有婚禮攝影在這裏進行。(蘇煒然/香港01)


攝影師Pierfrancesco Celada,背景為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的搭棚竹。(蘇煒然/香港01)


(蘇煒然/香港01)

攝影師作品:


一對情侶互相擁抱同時,不忘查看手提電話。©Pierfrancesco Celada(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情侶架設好手機、三腳架,並跳起作自拍。©Pierfrancesco Celada(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情侶在電燈柱擺出甫士自拍。©Pierfrancesco Celada(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碼頭時常放置大量的搭棚竹,成為了婚攝的佈景。©Pierfrancesco Celada(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幾位年輕人在碼頭擺甫士拍攝。©Pierfrancesco Celada(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幾位年輕人爬上卡板拍攝。©Pierfrancesco Celada(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碼頭時常會有新人前來拍照。碼頭對出遠處可見到大小青洲。©Pierfrancesco Celada(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碼頭時常會有新人前來拍照。碼頭對出遠處可見到大小青洲。©Pierfrancesco Celada(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Pierfrancesco Celada於Instagram上發現很多構圖相似的作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上載到Instagram的作品(左)及Pierfrancesco Celada記錄到的,這張相片的拍攝情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如想閱讀原文,請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