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ntry is part 40 of 40 in the series 轉載01影像


香港攝影師陳的。(蘇煒然/香港01)

工作室狹小的洗手間裏,有一扇通風的氣窗,窗口之外,是一趟奇妙旅程。

香港攝影師陳的(Chan Dick)以俯瞰角度記錄柴灣消防局。在綠色的操場上,消防員練習拉喉射水、列隊步操、跑步打排球、接待學生參觀……在不變的場地,上演百變的故事。《柴灣消防局》先後於2016年及2017年推出兩個版本攝影集,並於2018年5月10日開始,於灣仔Novalis Art Design Gallery展出,展期至5月31日。

攝影:©陳的(Novalis Art Design Gallery提供)
攝影(訪問部分)、撰文:蘇煒然/香港01


©陳的(Novalis Art Design Gallery提供)

氣窗外充滿奇妙 相片打破十層距離

那一天,陳的被窗口傳來,消防員練習排球的聲音吸引,回到房間拿了相機拍下了第一張的《柴灣消防局》。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裏,陳的幾乎每一天都會打開那扇窗口,好奇消防局有何新奇事情會發生。但這一個月只是觀察,並沒有拍攝,直到陳的對於消防局裏的日常有了基本的認識,他才決定要拍一輯《柴灣消防局》。

橫跨2013到2014年的15個月裏,無論陳的身在何處,內心總是掛念着那一扇窗口,一有空就去偷窺一下消防員的生活。陳的一共拍了約1,500張相片,儘管相隔了十幾層樓的距離,以單一角度觀察,卻比起一般的電影情節和電視採訪,還要更貼近、更加立體。直到後來業主加租,逼於無奈要遷出工作室,拍攝迎來一個終結。

「是我拍攝最大數量、最完整的一輯作品」相片處理好之後,在2015年於網站上發佈,隨後贏得第三屆香港攝影集比賽、獲吳哥窟攝影節邀請參展、被《LensCulture》跟《It’s Nice That》等外國媒體報道,《柴灣消防局》為陳的帶來不少機遇,甚至在後來經港台獲得親身走進消防局的機會,與消防員傾談、認識。「我由偷拍開始,拍到跟他們(消防員)做朋友,感覺好有趣!」


日版《柴灣消防局》。(蘇煒然/香港01

 

相片帶來難得經歷 赴日參與攝影節

日本六甲山國際攝影節(Mt. Rokko International Photo Festival)的搞手,在一次香港攝影書展看到《柴灣消防局》攝影集的樣辦(Dummy)之後,邀陳的參與2016的攝影節。攝影節設有評論作品環節、分享、聚餐等,「你見到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熱愛拍照,講的都是圍繞攝影的話題,很開心」。

為免過份依賴相機生產商的贊助,使攝影節不致變成相機特賣場,主辦單位亦花費不少心思。陳的說那是個十分難得的經歷:「來參加的有各式各樣的人,有不到20歲的青年,也有60歲伯伯,還有師奶一樣的嬸嬸,但是每一個人的作品都見得人。他們十分認真,做很多準備功夫去展示自己的作品。我是最求其的一個。」其時陳的已在香港推出了第一版的《柴灣消防局》攝影集,所以沒有壓力,但看得出其他參加者十分緊張,想要吸引在場出版商注意。「那個世界是有大家默認的標準,門檻是你要有自己的出版」。

參加者每人都要製作短片展示作品,在晚上聚餐時播放,如此一來無論在之前的活動中有否交流,都可以欣賞到各人的相片。也是這樣的的一個環節,使到日本的出版商注意到陳的,並在稍後時間聯絡,討論日本版《柴灣消防局》攝影集的事。


陳的正檢視相片放大後的影像質素。(蘇煒然/香港01

相片尺寸需呈現氣窗中真實畫面

2016年第一版的《柴灣消防局》攝影集是陳的有份參與設計,但到得2017年由日本再版,陳的幾乎都交由日本出版商決定,包括相片色調、相片排序等。「我已經出過一本十分之『我』的版本了,今次讓別人來安排,用別人的角度去呈現也不錯」,唯獨攝影集的尺寸陳的有所要求,「這個尺寸拿在手中觀看,相片中景物的大小,跟我透過氣窗看見到的景物大小相近」。陳的想觀眾能夠真確見到氣窗外的畫面,相片放大了、縮小了,觀看的感覺都已不同。

《柴灣消防局》到過吳哥窟、日本、荷蘭,卻直到今年5月才第一次在香港展出。在灣仔一間畫廊擺放,直至5月31日。其展品的尺寸亦有按照一般觀賞距離而放大,保持畫面大小比例。


(蘇煒然/香港01

影像是語言 文字太多亦無謂

「我去觀看展覽,通常會先看圖片,之後才閱讀作品的文字介紹」陳的不希望在一個帶着前設、帶着導向的情況下去理解影像。「我十分同意『攝影是自由』這說法,所講的是讀者可以從影像中有不同的理解」陳的補充:「攝影者的觀點、策展人的觀點、觀眾的觀點,都是不同的。」或從排球場的方框看見規律,或由地上胎痕見到時間流逝,「你來看我的作品,我應否用自己的看法,寫一大段圖片說明去影響你?我覺得是多餘的。」

文字固然是一種溝通、傳遞訊息的語言,其實影像亦然,只不過它並非用筆劃寫出來;在一個攝影展覽中,攝影師與觀眾透過相片去溝通,若是需要用文字去解釋,豈非顯得無謂?豈非顯得相片帶不出訊息?「在一個展覽、書本中,文字是有其存在的目的和價值,但它的值價不會是用來昇華相片,觀眾亦可以選擇看或不看」。

相片反映拍攝者內心

「我不是一間工廠,不是一部機器」陳的形容自己拍攝像是短跑手,要一氣呵成:「我很怕要將自己的作品重複。你現在叫我再拍多次消防局,我都不敢說可以拍到一樣的結果」。作品是能夠反映拍攝者的心情,受怎樣的畫面吸引、因甚麼動作而按下快門。陳的在拍攝《柴灣消防局》的過程中,即使身處狹小空間,心情卻像相片一樣明亮、淡雅。

陳的,自幼喜愛繪畫,其後修讀平面設計,因為一項畢業功課而開始接觸攝影。他是一位靜物及建築攝影師,同時投入個人創作,項目涉獵不同社會議題,並持續發掘生活日常所見所聞,先後七度舉行個人攝影展覽。

陳的著迷簡潔的構圖,作品總是表現出介乎真實與虛幻之間曖昧不明的吸引力,其《柴灣消防局》系列便是他近年的代表作,分別獲得 2016 東京國際攝影大賽的專業藝術攝影集首獎,以及 2015 香港攝影集比賽冠軍。2017至2018年期間,這系列分別在日本、荷蘭及香港展出,及被香港文化博物館和日本奈良美術館收藏。

《陳的:柴灣消防局》展覽

日期:2018年5月10日至31日
時間:星期一至六12pm至7pm
地點:灣仔秀華坊5號地下Novalis Art Design Gallery
更多詳情:www.novalisartdesign.com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影像」。

更多內容:

【攝影展覽】透過氣窗中受限制視野 港攝影師記錄無限消防局趣事

【WMA得主專訪】菲林紀錄英殖時代合作社 89舊剪報看見抗爭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