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這一張照片由 Magnum 攝影師 Thomas Hoepker 所拍攝,冒著煙的就是紐約世貿中心,日期正是2001年9月11日。這張照片於2006年發佈時,引起很大爭議。爭議的關鍵,當然是相中的年輕人,「看起來」對這場慘劇無動於衷,繼續享受著他們的陽光與郊遊。

毫無疑問,911事件是美國近年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亦是一場至今依然影響很多人的悲劇。不過正如任何大災難,不是所有人都有同一種感受,有些人會漠不關心,有些人會置身事外,甚至有些人會幸災樂禍,例如曾有網民聲言「炸得好」,美國本土也會有人對911不以為然。

所以專欄作家會寫︰「這些年輕人不一定是麻木不仁,他們只是(普通的)美國人。」即是說,這是一種現象,911大災難對某些人來說,只是另一種電視節目,沒有切身感受,所以沒有表現出和其他人一樣的表情與感受。換言之,這張照片,尤其是對比眾多經典的911照片來說,確實捕捉到一部份美國人的神粹。

但這個故事對照片的當事人來說,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照片中右邊的那位男子,名叫 Walter Sipser,他寫了一封電郵 表示抗議。簡單說,就是認為攝影師以自己的角度,拍下一張誤導了群眾的照片,如果他能夠走近來了解他們的談話內容,就會知道根本不是那回事。「他們只是普通的美國人」這種結論,亦不會被草率地從照片中總括出來。這張照片,根本就在說他們是那種無知、天真、對世事漠不關心的典型美國青年人,是一種傷害。

很多照片之所以經典,都是由於它們捕捉到某些重要現象的精粹,因此引導出豐富的反思與辯論。而這張照片也不是唯一一張,表面上和事實上有根本差異,然後人們就憑著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發表自己對現象的看法,甚至批判照片中的人。這麼說來,我們該如何看待那些拍攝陌生人、路人的作品呢?如果我們透過拍攝別人 (例如拾紙皮的老婆婆),得到一張很「有feel」、很有「批判性」的作品時,似乎事實是怎樣也是十分重要,如果沒有查證,發佈前不也應該再三反思嗎?

via PetaPi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