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出自攝影師 João Silva 的一句話:「即使站在鏡頭後,你也一樣在現場,相機不是盾牌」(Being behind the camera doesn’t exclude you from being there. It’s not a shield.)。對啊,戰場上刀劍無眼,相機不能為你擋催淚彈、胡椒噴霧、橡膠子彈和警棍…… 我的意思是,不能當作防衛工具抵擋炮火,而且也不是「無形的盾牌」,拿武器的人即使明知你是攝影師或記者,也會照樣阻礙你正當採訪,甚至追打你的。

在戰場上,每個軍人都受過長期而且專業的訓練,知道如何應對敵方的攻擊,但在同一時空的人,還有戰地攝影師。他們並不像士兵那樣受過軍訓,卻要面對同樣的炮火,到底該如何保命呢?有不少戰地攝影師都曾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我們總結了一些戰地攝影師的分享,希望大家更深入認識他們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知道在戰火中如何自保。

曾採訪伊拉克、阿富汗、黎巴嫩和哥倫比亞戰事的攝影師 Jason P. Howe 表示,「Less is more」的收拾裝備的一大策略,因為攝影記者要背著所有裝備一整天,如果體力不能負苛,甚至會被裝備影響走動,就要放棄某些非必要的東西,只帶對保護自己和拍攝有用的器材和物資就足夠了。

曾採訪阿富汗戰事的路透社攝影師 Umit Bektas 分享,最重要的裝備就是防彈衣和頭盔,如果沒有這兩項裝備就甚麼都做不了。

既然戰場這麼危險,為甚麼攝影師們也要走上前線呢?The New York Time 的文章認為,一句簡單的解釋就是:戰場上有攝影師要拍攝的照片和要講的故事。心理學家 Anthony Feinstein 認為,我們能在戰爭中看到「人類精神的高貴」,好像是在壓力下形成的深厚情感、生活在社會邊緣的震撼等,正如著名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言:想從生活中得到最多,就必須活在危險當中。

戰場這麼大,攝影師要拍的故事在哪裡呢?曾到過伊拉克及阿富汗戰地拍攝的攝影師 Teru Kuwayama 的意見是,不要只拍所謂的「前線」,因為現代戰爭並不像一戰和二戰,士兵不會只在戰壕交火;在現代軍事用語中,「戰場」是一個無所不包的領域,除了交火的地方,還有用無線電波和網絡進行的信息戰、人類心靈和思想的鬥爭。

曾拍攝盧旺達及前南斯拉夫的攝影師 Jack Picone 也分享了類似的想法,記錄戰爭不應只是拍攝士兵, 兒童、婦女和老人等無辜平民如何受到戰火蹂躪,也是戰爭攝影的一部份。

關於戰爭攝影,有一句名言「You Can’t Do War Photography From a Distance」(你不能遠距離拍攝戰爭),希望各位戰地攝影師做足準備才落場拍攝,而且小心為上,用性命換取真相是極高尚情操,但可以的話,我希望你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