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指出︰「黑水深潛」兼攝影愛好者,正為海洋科研提供重要價值
有科學家說,人類認識海洋的程度,和認識宇宙一樣少。近日紐約時報就有一篇報導,關於一班夜間深海潛水客與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合作的故事。他們在夜間拍攝到深海魚類相片,交給博物館的科學家鑑別,結果出乎意料地連科學家也聞所未聞,大家對雙方的發現同樣感到驚訝,但同時也打開了另一道科研大門,出現民間與學術界合作的有趣事件。

近幾年,由於攝影器材越趨先進,潛水界興起了「黑水深潛 (blackwater diving)」的玩意,玩家會在入夜後在離岸較遠的水域深潛,進行水底拍攝。
在美國夏威夷州的科納區,當地從事研究的海洋生物學家及攝影師 Jeff Milisen,特別喜愛黑水深潛這種活動,他形容這種活動仿如進入外太空一樣,四面無牆,深不見底,但有很多海洋生物會去迎接他,除了鯊魚或珊瑚魚這些常客外,還有很多肉眼幾乎看不見,大小如指甲甚至更細小的幼魚在身邊,也是科學家研究的對像。


約五年前,他開始在 Blackwater Photo Group 的 Facebook 專頁分享相片,並發現一班喜愛夜潛及攝影的愛好者分享海底拍的相片。他們拍攝的奇特魚類作品引起 Milisen 博士的好奇,決定提議潛水愛好者與海洋生物學聯繫,嘗試尋求他們的協助辨別相中魚類,從此開展了這段民間與學術界合作的關係。
海洋生物學家以科研為目的,會定時到遠岸海域採集水中生物樣本,通常使用浮游生物網捕捉微小的魚類或無脊椎生物,並收集於瓶內,這種方法在19世紀後期已採用,至今方法亦大同小異。但問題是這種採集方式會因為海洋表面與深海水壓差距的問題,上到水面後,瓶內的生物就會因為低水壓而爆裂,最後只能收到生物殘肢或糊狀的東西,無法知其真面目,也無法辨識生物,最多只能驗出物種的 DNA,或靠殘肢的特徵做記認。

而黑水深潛提供的相片,則解決了以上問題,科學家終於可以靠相片中生物的特徵和 DNA 資料相配對,令到研究步伐跨進一大步。而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魚類部門策展人 David G. Johnson 博士將這種合作關係正規化,並給予這些潛水員「公民科學家 (citizen scientists)」的身份,肯定他們在科研上的地位,並給他們的作品記下名字。

海洋生物學家指出,研究這些魚類,主要是想了解幾個謎團,首先是這些幼魚日間垂直上移 (diurnal vertical migration) 的習慣,以及牠們的在幼體時的生長週期演化行為。原來這些深海魚會有日出時游上水面,日落前又回到海底的習慣,暫時估計是牠們要日間覓食,夜間回海底避開獵食者所致;另一個謎團,是借這些魚類去探討古代海洋魚類的生活習慣。因為深海魚在冰冷的海洋生活,其代謝率及壽命會較海表面的魚類為長,其繁殖及進化速度也較慢,保留了古生物的特徵。所以這些難以看見的幼體,有助他們研究這個課題。

科羅拉多的海洋生物學家 Tom Shlesinger 對於這種關係有這番感想:「潛水攝影師能夠意會到這些相片對科學研究有價值,其實是相當特別和難得的事。」Tom Shlesinger 現在也加入了黑水深潛的行列,他覺得這個終於開了眼界,並意會到自己對夜間海洋發生的事情所知甚微。

這些深海魚在成長過程中分成兩個階段,在幼魚期時,如相片所見身上會長滿刺狀散開的魚鰭,用途是感測水流,或裝扮成有毒生物如水母之類避過獵食。
而事實上,地球人對海洋的認識不比宇宙多,據 BBC 一篇報導指,目前科學家只繪製了 15% 的海洋地圖,離完成還有漫漫長路。
如對黑水深潛的深海魚相片有興趣的話,可以到 Blackwater Photography Group 瀏覽。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