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blog 遠征世界的盡頭] 巴西(2)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 旅程終站!
世界上有多少個城市的風景像這裡呢?被山海圍繞的城市,兩岸的高樓大廈燈火通明,互相輝映,海港上的漁歌晚唱,這個景色讓我想起香港,但此刻我卻是身處於地球另一面的超級大都會——里約熱內盧。轉眼已來到最後一站巴西。除香港之外,世界上就應該只有這裡有如此奇特的景觀。這個以基督像、足球、森巴嘉年華和純白潔淨海灘聞名於世的前巴西首都就像一場夢,充滿陽光和歡樂,也為筆者兩個月的南美之旅劃上句號。
在巴西首都搬到巴西利亞前,里約曾是巴西首都,至今它仍然是巴西文化藝術的中心。這個面向大西洋的城市,背靠著熱帶雨林覆蓋著的高山,最大特色就是擁有37個銀色的沙灘,兩旁座落大量餐廳、咖啡店和酒吧。眾多海灘中,最享負盛名的就是伊帕內瑪海灘(Ipanema)。
伊帕內瑪海灘(Ipanema)
伊帕內瑪海灘得天獨厚,海灘呈半月形,椰子樹展開雙臂在風中搖曳,馬路兩旁建築整齊漂亮,海灘上金粉似的沙又細又滑。
即使南半球正是冬天,但海灘仍然到處是人,太陽傘開滿一地。海灘後面就是一排酒店、辦公室、地鐵站和住宅,在市中心擁有這樣一座世界級的海灘,里約的市民也太幸福了。
這裡不論貧富貴賤、階層背景,都可以享用大自然賜予的陽光和沙灘,所有人都是平等自由。黃昏時份的伊帕內瑪又變成另一個世界,海灘嬉戲的人們、情話綿綿的情侶、比基尼泳裝的美女,在金黃的日落下都披上了一層夢幻的濾鏡,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來到伊帕內瑪,就一定要提歌名來自這裡的60年代名曲以及出生於里約熱內盧的Bossa Nova代表作,《來自伊帕內瑪的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ma)。
可能是近海又是位處熱帶地方,巴西人身材非常好。那這麼多健美的人是否都是來自旁邊的豪宅?筆者問當地的朋友,「不,他們全部都是來自貧民窟。」
Rocinha貧民窟
「有錢的人都不會去海灘游水,而是通通在自己公寓的冰池游水,里約九成人口都是住在貧民窟。」朋友指指在伊帕內瑪海灘盡頭山上一幢幢像積木般的平房說。在香港,住半山的都是有錢人,在里約熱內盧卻剛好相反,在半山的都是貧民窟。
(以70-200mm拍攝的貧民窟全景,70mm剛好見到貧民窟全貌)
Favela在葡萄牙文裡意指「野花」,名字很有詩意,但當地人卻用詩意來形容散落在山坡上的貧民窟區。
不少人都認為這裡是社會最窮階層的棲身處,也是罪惡溫床,事實又是否如此呢?筆者參加了當地一個貧民窟導賞團「Favela Tour」,當中五成團費都用作貧民窟的社區建設,導遊也是出身自貧民窟,辦團目的是希望一改外界對貧民窟的惡劣形象。除了這個團體外,亦有不少私人團體舉辦貧民窟導賞團,但這些團只會讓團友坐在像去非洲Safari的越野車上,彷彿是要載遊客到荒蠻世界探險一樣,十分不尊重當地人。其實作為背包客,旅遊之餘,也應該對自行的觀看行為保持敏感。
而這間公司的行程還包括到訪由這家機構的收益建造的一所補習學校,這裡為小朋友提供基本教育,令他們不用變成街童。Rocinha其實比香港的劏房的環境比我想像中已好得多了。當然這個貧民窟可以開放給遊客參觀,環境也不會差得到哪裡。
貧民窟的第一眼景觀。其實有點像香港的村屋。
在這裡住得愈頂的地價和租金愈便宜,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以及缺乏公共設施和服務支援。一旦發生緊急事故如火災或家居意外時,亦無法得到及時支援。在這裡沒有門牌號碼,也沒有郵差會到此送信,甚至在地圖上找不到街道名跟門牌號碼,導遊說,就連Google Map和里約的地圖也不會標註這裡出來,仿佛這裡的人和社區都不曾存在。
回家後用Map Utility 再看看EOS 6D GPS功能記錄的位置,果然該處在Google Map裡只有街道。此外就空白一片,和里約在地圖上的其他地區相比,這裡的樓宇位置及名稱,街號,通通欠奉。(怎樣用Map Utility 看回6D紀錄的GPS資料?可參考之前在玻利維亞的遊記)
(以200mm最遠焦距拍攝時可以清楚看到貧民窟屋頂上面的衛星電視接收器)
導遊說,十多年前這裡全部都是鐵皮屋,而這裡今天已全部都是有冷氣電視雪櫃的磚屋,也映巴西近年的經濟不段改善。這裡的房子全部都建得十分工整,主要是因為房子都是在外界從事建築工作的工人建成,而這些工人的出身亦是來自貧民窟,他們本身就已是一流的水泥匠。
景觀絕佳,這個貧民窟可以看到里約的兩大地標,基督像(左上)以及甜麵包山(右)還有瀉湖和港灣,一個在香港上千呎的單位,在這裡租3000多港元,水電冷氣一應俱全。
在里約,無論你是貧人或富人,都總是在基督像的懷抱之下。
(其實這裡看上去和泰國或其他東南亞的街頭巷尾分別不大)
導遊說,從前警察也不敢前來這裡,就連巴西政府亦要出動全副武裝的坦克車才能進入。由於在這裡的毒梟曾經在監獄裡跟一些政治犯共處,學習了組織技巧,令這批毒梟成為政府束手無策的一大問題。但為舉行世界盃,巴西政府決心要將毒販剷除,在坦克車行動後更派警察長期來這裡駐守,現在這裡真正的犯罪率只有1-2%,主要是托世界盃的福。(但他也說世界盃之後一段短時間犯罪率急升回以前的水平,主要是因為警察因為連月當值要放假,造成警力真空,但現在已好多了。)
(這個塗鴉令人想起巴西對德國的7比1賽事,太令人傷心了。)
貧民窟的住民都不存在於巴西政府的人口名冊中,因此他們從來沒有繳過稅。沒有徵稅也無法享用公共設施,但在貧民窟的人口如此巨大之時,他們的生活基本需求就需要以更有效率的方法被滿足,於是各個貧民窟就各自發展成自給自足的社區,除了有水電供應,還開始有郵局、有銀行、托兒所、學校等等社區設施,形成一個相當獨特的經濟生態系統。
其實稱為貧民窟,這裡真的更像是香港的村屋。但這裡的屋子不像香港般有僭建限制,只要你喜歡,以及你認為房子還可以建上去的話,你可以一直在上面加建!上面這幅圖就顯示出貧民窟在不同年代的加建狀況,當地居民說,十年前這裡只有一層,後來業主賺了錢,又在上面加建,之後就愈建愈高。這裡最高的一座貧民窟大廈總共有12層,入面還有安裝有電梯!
整個貧民窟感覺就是像香港當年的九龍寨城拿到一個山頭上之後拍扁。那到底為什麼會有貧民窟出現呢?
這其實是拉丁美洲的普遍現象。歐洲的殖民者當年來到南美,將所有土地霸佔私有化,並將原住民趕離他們原有的土地。而當中不少原住民亦成為奴隸,在殖民者的莊園工作。後來即使這批原住民自由了,由於他們早已失去自己的土地,亦已經無家可歸。在近百年前,巴西曾經有一位革命領袖,向這班奴隸說,如果你們加入我的革命軍,我可以確保革命成功後你們得到自己的土地。這批原住民奮起作戰,但去到最後革命成功,這批原住民卻沒有得到當初承諾的土地。
於是他們便自行在城市的四圍自行用紙箱和木板搭起簡陋的棲身之所,並把在內陸的親人一一接來,他們把房子往兩旁、往上面加蓋,就像細胞分裂一樣,聚落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持續膨脹到今天。像花朵一樣開滿漫山遍野,並作為巴西的勞動階層默默地支撐著巴西的經濟發展。
Arcos Da Lapa
純白色的水道橋是里約市內少數葡萄牙殖民時期的建築,最初是用來將附近的河水引入城內,這裡亦是動畫「Rio」的場景之一。
作為葡萄牙殖民地四百多年,巴西以及里約市內有不少葡式建築,但由於革命者之前的「去殖民化」運動,不少建築都已經被拆毀,在市中心的這條巷子是少數在市中心剩下擁有葡式風情的小巷。
Escadaria Selaron
這個應該是里約歷史最短但又最受遊客歡迎的景點了!這條兩旁鋪滿天量彩色階磚色彩鮮艷的樓梯位於里約市中心,但三十多年前,這裡還只是一條十分普通沒有任何特色的樓梯,這條樓梯其實是出自藝術家Jorge Selaron的手筆。
Jorge Selaron來自智利,他以畫家和雕塑家身份遊歷,同時居住過全球超過50個國家,最後在1983年到達並定居在里約。自1990年開始,他就突然開始在階梯上慢慢鋪出上色彩鮮艷的階磚,他所選擇階磚都是以以巴西國旗的顏色,藍色、綠色和黃色來裝飾。沒有人知道到底原因為何,他只是笑說,這是他給巴西人的禮物。他的鋪階磚工作,旁人看來重覆和單調,但這工作卻令他感到踏實和滿足,並由純粹的熱情變成一種痴迷。
儘管如此,這位住在階梯旁黃色屋子裡的藝術家,視鋪階磚的工作為一種創作勞動。他無畏旁人的冷嘲熱諷、圍觀者的好奇。在白天工作,並在晚上醉酒狂歡為樂事。
起初他的行為被鄰居嘲笑,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令他經常缺錢,這亦令他由一個小康的藝術家變成經常在饑寒交迫邊緣的藝術家。於是他開始出售畫作,作為他的採購階磚的資金。但很多時候,他仍負擔不起生活費和房租。他電話被切斷,並被房東威脅要從屋子裡逐出。
在他將所有錢用盡後,他的階梯只完成了一半。於是他向世界發出求助,希望大家可以寄自己國家或家的磁磚給他,讓他可以完成他的作品。
他的故事感動了世界各地的人和藝術家,並紛紛向他寄送大量的磁磚,由於磚塊來自世界各地,因此這令階梯更多元和更加色彩豐富,今天亦成為巴西多元以及對不同文化包容的象徵。最終他在階梯上覆蓋了整組的瓷磚、陶瓷和鏡子。並令整條樓梯成為令里約人甚至是巴西人驚嘆的巨型藝術作品,
但在2003年,Jorge Selaron卻以一個極為諷刺的方式告別人世——他以油漆稀釋劑引火身亡,死處正是這條他花半生精力創作的階梯上。一個如此發熱發亮為世界帶來歡樂的人,卻以這種方式告別人世。雖然他已不在人世,但這階梯則留繼續留在里約,為這座本身都已是風情萬種的熱帶城市注入別具一格的生命力。
Real Gabinete Portugues Da Leitura(皇家葡萄牙文閱覽室)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世界上最漂亮的書店名聞於世,里約熱內盧則有一座世界上最漂亮的圖書館——走進這座圖書館,第一眼感覺就像是走進哈利波特的世界,昏黃的燈光,古舊但排山倒海而來的藏書,根本不就是哈利波特的霍格華茲圖書館一樣嗎?
這個圖書館是在1880年由43位葡萄牙移民和政治犯組成的小團體成立,成立目的是為了推廣葡萄牙帝國在這裡的葡萄牙社群的文化活動。圖書館由葡萄牙建築師Rafael da Silva e Castro設計,並擁有葡萄牙本土之外的葡萄牙國內最大、最有價值的文獻。
圖書館擁有超過35萬冊圖書,這些書主要是在16到18世紀出版。
(圖書館外觀,拉丁美洲國家的建築,很多你都不能從外表去判別內裡的天地)
市立劇院(Theatro Municipal Do Rio De Janeiro)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科隆歌劇院,而里約熱內盧則有另一座市政劇院來「對撼」。但論輝煌程度,這裡雖然不及科隆歌劇院,但對我這位東方來客來說仍然是十分華麗。
里約歌劇院的設計是模仿著名的巴黎歌劇院而建。歌劇院於1909年建成,被視為里約熱內盧城市商業區最美的建築之一。
歌劇院的所有建材都是從歐洲進口,而裝飾表演廳、門面和內部的繪畫和雕刻,都是特別訂製,在黃色的燈光下極具氣派。
劇院大約有1,700個座位,分佈於四層。外牆上刻著巴西與國際文化中重要人物名字。
里約大教堂
來里約熱內盧的人,很多都是看建築。除了華麗的古典建築下,作為新興國家,巴西亦是很多建築師的實驗場。當中最破格的要算是里約大教堂了。里約大教堂又被稱天梯教堂,歷經12年時間在1976年落成投入使用。
教堂主體建築是一座頂端呈圓錐形的建築,用16mm廣角端剛好能覆蓋的教堂內部全貌,看上去就像金字塔一樣。鋼筋水泥為主要建築原料的現代建築可容納近二萬人,而這裡亦是教宗早前到巴西訪問時舉行彌撒的場地。
甜麵包山(Sugar Loaf Mountain)
說是山,應該說是一塊巨型岩石。甜麵包山的形狀很古怪,看上去就像一大塊巨型的石頭麵包倒插在海邊。這顆大石歷經六億年大自然溼度及壓力而成,附近都是熱帶植物,其中許多在巴西瀕臨絕種。這座山和基督像一樣,是里約最重要的地標。在山上可以看到里約東南面的全景。1979年007電影的太空城Moonraker曾在這裡的纜車取景。
從山上看COPACOBANA海灘,在世界盃時這座海灘曾搖身一變成為巨型嘉年華場地,世界盃期間無線時某幾位節目主持人常常說「我哋又番到黎COPACOBANA呢度睇直播喇」就是這裡(每節講一次,真在是十分煩人。)
救世基督像(Cristo Redentor)
筆者在巴西也是在南美洲之旅的最後一個景點,有趣的是巴西正正位於香港於地球上的背面,但這裡的景色和香港卻極其相似。
基督像作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名氣也無可置異。救世基督像位於里約熱內盧最高的駝峰山頂710米的位置,整個像重達 1,145 公噸,高 38 公尺,並用鋼筋水泥打造而成。於1931年落成至今,已成為里約之象徵。現有公路及登山火車可直達山頂。天晴氣清時,登高遠眺,里約全市及沿岸各海灘美景則盡收眼底。無論從里約的哪個角度看,都可見到站立在山頂的耶穌低頭看著你。這座耶穌除了代表里約人對天主教堅定的信仰,更是彰顯耶穌的愛,以及里約對來自世界各地人們的熱情歡迎。
基督像源起於巴西的天主教徒們希望建造一紀念碑,便選用耶穌張開雙臂的設計。不少攝影愛好者來基督像都是等待黃昏時間才來,因為這個時間你可以拍攝到一個順光的里約熱內盧之餘,同時間只需等多一回,你就可以拍攝到Magic Hour的里約以及漂亮的夜景。
但比較基督像,更吸引一眾遊客的就應該是這裡的山海景觀,震撼及令人難忘。
(右上的是前文提及的「甜麵包山」)
里約熱內盧是葡萄牙語「一月的河」之意思,當年葡萄牙探險家發現了現今城市的所在地瓜納巴拉灣,並稱該處為Rio de Janeiro,即「一月之河」。當時他們認為海灣實際是河口。事實上這裡是一個大港灣,結果就一直將錯就錯至今了。
上山前,售票員說今天最好不要上山,因為山上極之多雲,這樣的話很難看到什麼風景。但我說這是我在里約的最後一天了,不看不行。但上到山後一望無際的雲海卻又是另一番驚喜,和萬里無雲相比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感覺。而夕陽的倒影,更讓我拍到影子在雲上的基督像!
而入夜後的夜景更是和香港相像。回想過去兩個月旅程上的種種歡樂和辛酸疲勞,看到這幀風景,萬般滋味在心頭。
筆者的南美之旅,來到這裡也來到尾聲了,也多謝各位讀者這兩個多月來的收看。敬請期待Photoblog的下一段攝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