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來自國外網站 Photo Focus 的攝影師 Scott Bourne,撰寫了一篇關於菲林攝影的文章,引起了網友的熱話。以下是有關內文的要點翻譯,大家不妨參考及思考一下。)

pics03

Scott Bourne︰

我有時發現,人們對於菲林攝影有種過度狂熱的吹捧,這是源於一些誤解。

如果你很年輕,出生於這個數碼年代,很自然就會美化那些你從未經歷過的舊日子。我比起大多數年輕人拍攝過更多菲林,數碼攝影只是我職業生命裏的後期才出現,我用菲林拍攝比起數碼攝影還多。我用菲林、每天都拍、以此維生,而它並不是那麼美好。

舉個例,Tri-X 是有顆粒的,而且你用 ISO 400 的時候,雜訊就像現在用 ISO 25,600 一樣的多。而回想當日,根本沒甚麼人會談「低光表現」,因為那跟本稱不上表現。

而且沒有 Photoshop、沒有 HDR、沒有接合式全景影像,一旦犯錯你就完了,因為底片後製員很難找,而且可以補救的也沒有那麼多,並且費用高昂手工很慢。基本上,你一定要在相機內完美地拍攝。

菲林很昂貴,而沖曬則更加昂貴,並且在沖曬顯影的過程,會用到很多對環境有害的物質,很多用過的重金屬,到今天仍然破壞我們的生態。

你也很難從菲林製出大型的照片,如果你的照片要用於出版印刷,你就要使用非常昂貴的掃描器,並且質素也不一定好。

pics02

我還能列出其他問題,但重點是菲林並不那麼美好。「難以使用並不代表作品會更好」,無論你花幾多工夫去拍攝一張照片,那並不代表影像就自然變得更美好,那依然只是一張照片。

有些「藝術家」會覺得「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他們有自由去這樣想,但我知道即使我盡全力去把所有事做妥,而拍攝依然出問題時,至少在數碼年代我可以用後製去善後,如果你依然堅持「過程」,那麼很有可能你不是去製作好的影像。使用菲林並不令你成為藝術家,工具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洞見、心思、技藝的純熟、出色的故事、對於拍攝對象的關懷與熱情,這些才會令你成為藝術家。

過程只是工具,你越快完成到,就越快可以再前進。100年後人們再看你的照片,會說「嘩!這是 Tri-X」嗎?不會,只有影像才有價值。

212881tone12

(編按︰我認為每個人喜歡用甚麼方式去拍攝,都是自由的,菲林與數碼也各有各的魅力,神化任何一方都沒有意思,「我是用菲林的」又是不是那麼值得自豪呢?這個值得我們思考,雖然我認為「上片」那個動作真是好有型。)

 

原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