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沒落︰到底全球「狗仔隊」被誰趕絕?
Dismaland 的裝置藝術,模仿戴妃身亡事故的「南瓜車」
你有否想過,一幅 Britney Spears 做指甲美容的照片價值 USD 20,000?而一幅 Brad Pitt 與前妻 Jennifer Aniston 在沙灘漫步的照片價值 USD 500,000?在 2000 年代初期,是「狗仔隊」的高峰期,即使 1997 年發生過戴妃死亡的事件,依然有大量攝影師成為了專門跟縱偷拍名人的狗仔隊,為的就是極其豐厚的報酬,雖然人人喊打,但只要照片夠「爆」,大家還是邊罵邊看乖乖付錢,銷量是很誠實的。
國外網站 Buzzfeed 寫了一篇長文,談及狗仔隊的前世、今生與未來。總括來說,「狗仔隊」已經由昔日的瘋狂火熱,變成一種夕陽工業,而分水嶺就在 2008 年。
在 2008 年之前,狗仔隊可謂奇招盡出,器材大概要追求業內頂尖吧?有最強的感光度,有最高的對焦速度,有極為長的焦段等。而個人技術方面更是厲害,有高速的反應,有驚人的體力,亦要有無比的耐性。到了後來,狗仔隊化身成「臥底」,每逢假日通通扮成遊客擠滿名人出沒的餐廳找機會,也變得家常便飯;另外有些行家,會為了一幅照片而遭遇車禍身亡等。法例的改變、名人的反抗,例如香港某雜誌,就多次被公開抨擊,甚至結束,但這些都沒有真正打敗狗仔隊。
到了 2008 年左右,iPhone 出現了,Facebook 流行了,忽然之間整個紙媒市場面臨大危機︰沒有人願意買雜誌來看。因為 (1) 名人有了自己的宣傳平台,他們自己的突發新聞自己發放;(2) 網上湧現各種八卦媒體、博客、討論區,資訊量與速度遠超一般雜誌,而且還是免費的;(3) 或許人人都有數碼相機、專業器材平民化等,也是另一個原因吧。
是的,雖然很多藝人痛罵狗仔隊無恥,但在暗中其實與他們是互利共生關係,即是裝作被獨家「偷拍」到一些照片,說穿了就是一種宣傳手法,好讓自己有機會上到娛樂頭條。現在不需要了,名人們自己的 Instagram 跟隨者,比起一本雜誌的總銷量可能還要高。
至於攝影師方面,曾經可以因為一張照片而名成利就,今日很多已賣掉相機、紛紛轉行。就算留下來的,也面臨著截然不同的營商世界。例如 Getty 就已經減少了自由攝影師的報酬;而 Corbis,就率先改變規則,將販賣照片變成「訂閱模式」,即是交了月費,就可自行從圖庫找合用的照片,不再是那種與攝影師「討價還價」的舊模式。(即是 Spider Man 都要轉型吧?)
在我個人看來,更多的媒體不再走到街頭,而是鑽到網路上找新聞了……雖然原文談及的主要是美國市場,但是此現象明顯出現於全球不同地區,大概最痛恨狗仔隊的人,也未曾想過最終收拾掉他們的,竟然是智能手機與社交平台。
文章最後談及,雖然此工業已進入黃昏,但不會徹底消失,當中還是會有賺錢機會,追蹤名人 (娛樂、體育、政治) 仍是有其市場與需求,透過併購、合作,始終會有一部份活下來。至於香港來說,整個藝能娛樂界的沒落,由電影、電視到音樂都每況愈下,你還記得上一次狗仔隊獨家大新聞是甚麼嗎?
那篇關於狗仔隊的長文,講述了相當多的有趣故事,感興趣的話,可按以下連結瀏覽。
Source: How The Fast Times Of The Paparazzi Came To A Screeching Halt
(image credit: istolethetv、Benmil222、Brian Gratwic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