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一個燈泡作光源的Nikon D5紀錄短片 – 廿一由八
攝影和錄影雖然都是影像的紀錄,但攝影是以一個代表性的瞬間來交代事情,而錄影側是以一連串的影像來敘述整個故事。攝影和錄影本身有各自不同的崗位,本來就不應該一個被另一個取代。
可是一直以來,在業餘市場攝影始終遠比影片製作普及。這是因為不管是金錢還是體力上,攝影的負擔從來都比較輕,一機數鏡,極其量再加些閃光燈,已經足夠拍攝大部份題材了。反觀影片製作,除了操作相機構圖,還得考慮follow focus、收音、剪接;要拍攝到順暢的畫面,又需要用上Steadicam或路軌等工具,更別論拍電影對燈光的要求有多高了。影片製作的門檻無疑比攝影高上許多,很多時都需要一整個製作團隊參與才能拍攝到出色的作品。這樣的限制,讓影片製作很難變成一個業餘的「嗜好」。
可是隨著影像科技的進步,影片製作的門檻比從前降低了不少。好像是相機的超高感光度讓拍攝時對光線的要求更寬鬆,鏡頭本身配備防震功能讓手持拍攝時更穩定等等,都令影片製作變得比以前容易,甚至讓拍片變成一個人能夠完成的任務。這種進步,也讓攝影師可以投放更多精神在作品內容本身,而不是耗盡心神在器材操作之上,這變相也激發了攝影師拍攝更多創意的作品。
錄影之所以不能被攝影所取代,是因為除了拍下三維的空間,錄影比攝影多記錄了「時間」這一條軸。攝影能拍下一個立體空間,記錄一個人的眼神,卻不能像錄影般記錄一個人說話的態度或神情動作。這就是我們要拍攝影片的原因。
這次為香港本地木器品牌「廿一由八」拍攝了一條短短的紀錄片,除了是當作他們正式開幕的一份小禮物,順道也測試一下新一代「黑夜之神」Nikon D5的低光攝錄能力。也希望藉著這次拍攝經驗的分享,讓大家發現原來以今天相機的技術,製作短片其實不如大家想像中困難。
這次拍攝使用的器材只有一部Nikon D5 單鏡反光相機,一支 AF-S NIKKOR 24-70mm f/2.8E ED VR鏡頭和一支三腳架。選用這麼簡單的器材是因為拍攝時間不多,希望盡量簡化拍攝流程,可以多花心神在影片的內容上。整個拍攝基本上只由我自己一個人完成(當然還有店長擔當主角…哈哈),由拍攝到完成首個rough cut,大概5個小時左右,其實不比認真拍攝一輯照片連同後製所花的時間長多少。
這次拍攝最特別的是只由一個50W的鎢絲燈泡來完成整段影片的照明,以測試一下D5的低光攝錄能力。50W鎢絲燈泡照亮一個工作室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大概就是你能想像最暗最暗的蠋光晚餐餐廳的亮度吧。
考慮到景深上的需要,影片大部份的光圈落在f/2.8 到f/4之間,快門速度1/50秒,然後就讓相機的Auto ISO自動按照環境的光暗來控制曝光。最後整段影片的感光度大多落在5,000到 22,800之間,而從畫面我們發現即使ISO高至22,800,畫質依然跟之前用較低感光度拍攝的影片沒有什麼落差,絕對處於一個可用的水平。從ISO 22,800的畫質估計,相機的感光度應該可以到更高而影片依然可用,可惜這一次沒有時間詳細測試最高堪用的ISO究竟到哪裡。
或許大家看見這測試高ISO影片的時候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我拍攝時的確感受十分震撼,因為雖然拍出來畫面的亮度跟一般影片沒有什麼差異,但其實於現場環境肉眼看見的亮度就真的跟上圖差不多!相機拍到的絕對比肉眼看見的還要清楚!這一次拍攝,雖然還沒有用上更加極端的低光題材,但能在只有一個燈泡的環境拍攝到清晰的畫面,意味著這機器幾乎能在所有日常生活會遇到的場景都拍攝到理想的畫面,甚或至攜帶很簡單的燈光器材已經能營造戲劇性的燈光效果。
除了超高感光度,要注意相機拍攝出來的是一條4K影片,這代表影片中隨便一格截圖我們都可以得到一張800萬像素的照片… 而Nikon D5也是少數不需要使用外置錄影器,就能直接拍攝4K影片到相機記憶卡的相機。
而且像素多少也是其次,我們更關心的是影片的畫質是如何。於是我們將影片的一格截圖拿到Photoshop,把亮度推高2.3級,畫面居然沒有出現什麼斷層,這意味着影片本身儲存了大量的資訊在裡面,表現頗讓人驚喜。
說回影片拍攝,很多新手覺得拍攝影片時構圖無從入手,其實我們可以留意分鏡的概念。拍影片時我們常分「Wide」、「Medium」、「Close Up」三類鏡頭,Wide Shot交代現場的環境,Medium Shot交代什麼人在做什麼事而Close Up則交代畫面的細節。像是我們交代鋸木頭這件事就可以先拍一個wide描述環境,一個Medium敘述有人在鋸木頭,最後Close Up就拍攝鋸木頭的細節。這樣簡單幾秒鐘,讀者就已經可以了解什麼人在什麼地方發生什麼事。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讓大家對影片製作有新的看法,大家也多嘗試以影片拍攝自己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