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本人由中學起熱愛行山,那時用手機拍攝美景已覺滿足。自從認識女友後,深感手機的局限;她用相機拍下的景色也美多了。被她毒一毒後,我也踏進了相機之路。一年內,我慢慢由零開始摸索攝影的奧秘。由於大家也熱愛行山,因此理所當然地我們會主攻風景攝影(Landscape Photography)。

我一路上也犯下無數錯誤,但自問也不懶惰。我常常出動,也會學習大量網上資源。(如攝影扎記攝影入門DCFever)及 在此感謝作者們的無私的付出。其實頭半年也只是在打好基礎,不斷在掌握快門,光圈及ISO三者間的關係,後來才慢慢掌握到一點竅門。而前期我們大多數也只會拍攝日景,後期才開始拍攝日落配夜景及日出。

先說個人愛好的風景攝影風格,我酷愛鮮明、清晰及構圖豐富的畫面。偶像有 Elia LocardiMax RiveTed GoreVictor LiuDave Morrow等國際知名攝影師;有興趣可欣賞一下他們的作品。很多時他們的照片已是藝術級作品。另外,他們的作品不會只局限於風景攝影的某一題材,這也是我學習的目標。每人照片的風格也不同,這是源於拍攝技巧及後製技術。當你拍攝一段時間後,自自然然會找到自己個人獨特拍攝的流程。

對我來說,最基本的風景攝影就是要還原肉眼所見到的美。很多人都說為什麼肉眼見到的比相機拍的美多了。這是理所當然的,肉眼的動態範圍比相機高太多。正因如此,我們才要需要後製。最基本目標便是把照片盡可能還原成肉眼所見的。

風景攝影的前期及後製同樣重要。關係就像;前期是買餸,後製是烹飪。買到好的食材固然重要,但你的烹飪技術同樣重要。

很多人其實都是有景時拍過不停,回家才找那一張最好;這個方法有時真的會帶來驚奇。更進階的是先在腦海想像一下想要的構圖,再努力拍到想要的畫面,然後用後製把照片更上一層樓。如果你未去過某個地方,那你去到後第一件事便是好好感受及觀察一下環境,找出想要的構圖;而不是急於拍攝。

天氣對風景攝影的影響很大,雖說不好天也能拍下好照片;但天氣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不然不會大多數人也熱愛Magic Hour。Magic Hour能為照片加上很多分,也能增加照片的獨特性。在香港,很多時我們能拍下Magic Hour配以夜景,這景象可不是全世界也有。

更進階的是運用色論(Color theory),掌握照片顏色的能力。可透過顏色漸變(Color transition)、對比漸變(Contrast transition)等去營造一張照片的氣氛。

A. 前期 (設定、構圖 、及器材)

1. 設定 (Settings)

很多人曾問過我,某張相的設定是什麼? (即快門,光圈,ISO). 其實這個問題意義不大。拍攝時的設定視乎現場環境,就算你我用相同的設定,在同一環境下不同天氣及時間,拍出來的東西也不會相同。遑論大家的相機及鏡頭也未必一樣;即使一樣,後製技術的不同也會影響最後出來的成像。

因此,你應該要問對問題。其實只需知道一些基本原理便可以,接著便是出去實地拍攝做實驗。大師的相可不是只拍一張便收機。你拍多一點自然掌握到技巧。

設定上,本人傾向用M-Mode/A-Mode。拍攝風景時,光圈一般用f/8-f/11,這是一般鏡頭最Sharp的光圈範圍值。當你想一張風景相的所有畫面都Sharp,便可以用深景深;亦即是收細光圈。道理很易明白,正如當你想拍攝人像時,你會用大光圈突出主體,但去到風景攝影時,便需要收細光圈把所有畫面都顯得清晰。

ISO (感光度) 本人傾向用100,只為追求最佳質素。而當光圈及感光度也固定好,剩下的變數就只有快門。但通常這樣的情況下,快門一定會過慢,手持拍攝很大機會令照片朦朧。這就是為什麼專業的風景攝影師一定會帶腳架,有腳架後便不用擔心快門速度。

但凡事不是絕對,這些只是基本原理,一些特殊情況便需要不同的設定。如拍攝銀河時我們便會用超大光圈如f/2.8、想要拍攝星芒效果的燈光時便會用超細光圈f/22等。但有一點要說,如果你用到f/22光圈,相片會有黑邊 (Vignette);假如你感光元件有塵,f/22時照片便會把這些塵表露無遺出來。越大光圈便越看不見有塵,但同樣會有黑邊。但這些問題後製便能解決。

2. 構圖 (Composition)

這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問。在Instagram的世界裡,很多人是”Sky lover”。即是畫面有很大的比例是天空,然後最底有個人。如果你是這類簡潔派攝影師,本人無意冒犯。但要去到風景攝影的入門,構圖十分重要。而前景就是核心元素,也正是很多人忽略的地方。但物極必反,太注重前景的人其實也是走火入魔。這門學問沒有什麼公式,多多欣賞別人的大作,再自己慢慢領略吧。

說到構圖,很多人偏向以廣角鏡拍整個場景拍下,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但除此外,適當運用中焦及長焦拍攝,也能帶來不同的驚喜。長焦拍攝往往能把畫面壓縮。

3. 器材 (Gears)

a) 穩固的腳架,如上文提到;它是必須的
b) 快門線,或用內置延遲拍攝;避免按下快門時造成震動,也可拍攝Timelapse
c) GND Filter/ND Filter,用以天空及地景光差大的環境 / 拍攝流水時
d) 黑卡,台灣人發明的實用工具
e) 不同焦距的鏡頭

B. 後製 (Post-processing)

如果你是直出派,我敢打賭你其實不懂執相。正如我提過,我想影像還原成肉眼所見;不論手機或相機其實都難以做到直出一張(黑卡另計),這時便需要後製。

最基本便是運用Lightroom, Photoshop內的Camera Raw Filter執相。如拉高Shadow、減低highlight令前後景曝光正常。接著還要Lens correction,修正鏡頭扭曲。再之後便可以修正顏色、對比等等。

新手最常犯的錯誤是太重口味,亦即是飽和度太高。

更進階的技巧有Dodge & Burn、Focus stacking、Exposure blending等。

用Raw是一定的。Jpeg內有的資訊比Raw少很多,後製空間少很多倍。堅持用Jpeg將來一定會後悔。

基於篇幅所限,很多Terms也只能輕輕帶過。要知道,如果想仔細談所有關於風景攝影的事,這已經要出一本書才能說得完。因此,此文只提供一個框架。身為21世紀的人,相信讀者一定懂得自己Google相關有趣部分作更深入認識。

不論前期或後製,所有東西也是一環扣一環,也正是攝影的奧妙之處。

—————————————————————————————–
如喜歡我們的文章或照片,歡迎like我們的專頁 – 山道行者 – Country Rider
Our web: www.ericvirfoto.com
Our instagram:
Eric: instagram.com/lezlebric
Virgina: instagram.com/virginayip

我們也開始拍攝Youtube片分享後製心得:

以下是2015拍過的Timelapse:

作者簡介:

山道行者 ,香港90後,熱愛行山及攝影;也沉醉於閱讀。
與女友走遍香港各個自然勝景。
主攻Landscape及Timelap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