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朋友傳來一段聯合新聞網的報導,標題大刺刺的寫著︰這兩張照片憑什麼拿下「絕色台中」首獎?用詞相當激烈,只可惜報導內容並沒有說明該編輯 / 記者忿怒的理由,只能靠大家自行判斷。

這個「2016 絕色台中攝影比賽」是由臺中市觀光旅遊局舉辦,號稱「配合2016年臺中國際攝影節」,並且希望透過相機,「展現升格前後的大臺中人文、民俗、都會、山水景觀之美」等等,而比賽本身則由「台中市攝影學會」承辦,分為「看見台中」與「創意台中」兩組,前者基本上不容許修圖,後者則可以天馬行空隨意合成,只是合成元素必須由參加者自己拍攝。

先看看不許修圖的「看見台中」冠軍作品,由吳尚熹的「水舞」奪得︰

是相當典型的魚眼鏡得獎作品,坊間曾有傳言,魚眼鏡幾乎就是攝影比賽得獎秘訣,大大小小的比賽,總會有魚眼鏡照片獲獎,甚至有說如果你想獲攝影比賽獎,先要買魚眼鏡。

而更爭議的是「創意台中」冠軍作品,由吳世聰的「藝術城市」贏得冠軍︰

唔……不少批評表示,這個水準慘不忍睹,已經是中學生甚至小學生的貼圖功課了……不過,攝影比賽這回事,總是參賽作品之間的互相比較,所以可能其他更差呢?又或評審口味獨特呢?而且比賽規則本身就容許合成,所以理論上也沒有甚麼犯錯。

當然,最強烈的感受,或許其實是「脫節」,這類比賽有好幾個特點︰

1) 通常是由政府 / 公益團體舉辦,並由坊間有相當歷史的攝影會承辦
2) 最主要目標參加者,是攝影會本身的會員,而不是網上大眾,所以你看上圖的海報,超密麻麻的字,根本不可能是作網上宣傳 (包括網站小 banner 也是密麻麻的字)
3) 網上宣傳 / 數碼攝影只是輔助,其實可有可無,就算是評審時,也往往不是用屏幕,而是要用沖 / 印出來的照片做審議
4) 很多審美的標準,仍停留在某個時代,甚至修圖的定義,也沒有與我們網上常見的主流取向接軌

例如今次這個台中市攝影學會,在其網站置頂的幾幅圖片,大家可看如下︰

其實這真的不是個別一兩間攝影會的情況,中港台華人圈中都會有類似情況,例如香港政府也是一樣,他們個別部門舉辦攝影比賽時,仍是沿襲一代傳一代的聯絡名單,使用著合作過一次又一次的攝影會,辦著模式總是差不多的攝影比賽。

相比起來,今日大多數年輕攝影師在 Facebook 上,日看夜看世界各地頂尖攝影作品、每天更新著最厲害的後製技術、天天認識全球最新的攝影潮流,這些比賽根本是另一個世界,也因此常常見到有網站會嘲笑「某某比賽又有一看就知道 PS 的圖片奪冠」「怎麼又是那些殘忍擺拍」之類,是沒完沒了的。

所以如果你問「憑什麼」,我也只能答,因為那是在河的彼岸。

參考資料︰

這兩張照片 憑什麼拿下「絕色台中」首獎?

絕色台中攝影比賽結果揭曉 86件作品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