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轉載]從糖水到大片──談攝影師的內涵建設
本文只是希望能幫助一部分人突破瓶頸。
對於優秀的糖水攝影師來說,我絕無意冒犯,因為攝影需要你們。
可能有人會說,「我覺得我能拍糖水就足夠了」。那麼請在此打住,因為下面的文字不僅浪費您的時間,而且可能會引起您對我的誤解。
1. 你一定會拍的糖水片
那麼什麼是糖水呢?
顧名思義:好喝,會膩。
糖水片可以是人像
可以是風景
也可以是紀實
總而言之,糖水就是那些畫面好看,但是缺乏觀念、思想上的表達或者註重形式而忽略內涵的照片。
譬如下面這張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的糖水
不論是色彩還是反差,都特別養眼,模特也非常優秀,在當前的攝影潮流中,算是非常出色的人像作品。
還有這一張照片。
牛牛很忙(上圖攝影師)本身俱備一定藝術素養和繪畫功底。他拍攝的糖水人像同樣優秀,基本具備了攝影中大部分流行元素:明亮通透的畫面,好看的模特,大光圈,溫和的色調,親切的構圖等等。
那麼問題來了…
你在瀏覽這些糖水作品的時候,腦子裡在想什麼呢?
A. 如果給我這樣的妹子,我也可以拍出來
B. 光圈、快門、iso參數是多少啊?
C. 怎麼調小清新色調?
D. 我也想拍這樣讓妹子喜歡的片子
E. Prprprpr
對於這些問題,其實只要你願意花幾個月來鑽研學習,然後想辦法約到優質的模特,也能在同樣的條件下達到類似效果的。這樣的案例不少見了。所以你理當對此充滿信心。
(請注意,這裡說的是達到類似效果,因為優秀的糖水攝影師所具備的色感,視角以及基本功可能是常人難以達到的,這也是他們出類拔萃之處)
然而糖水片作為攝影圈的流行音樂,生命力都相對比較短暫。譬如說讓我們來看看十年前(2006年)國內優秀的糖水作品是什麼樣的吧。
以當時的眼光來看,這一定是一幅非常出色的糖水(發表在蜂鳥人像精華區),使用了一些有趣的前期後期的技巧。然而十年過去了,你還會覺得它和當年一樣光彩奪目麼?(此處絕無貶低圖片作者水準之意)
糖水就是這樣,誰都可以泡糖水,但時間會沖淡它的甜味。
2. 你不一定會拍的大片
或許有一天,你無意間看到了下面這張一點兒也不甜的圖。
攝影師:Peppe Tambè
不經意間,你產生了新的思考:
A. 這張圖真有趣,它想表達什麼?
B. 雖然不明白含義,但我還想了解更多
C. 它激發了我的靈感
D. 它跟我想的一模一樣!
E. Prprprpr
然而,不論你的選擇如何,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也不論攝影和後期技術如何發展,這張照片裡面所包含的觀念,和對觀眾的提問永遠會在不同時期的觀眾身上引起思考或共鳴,而每個時代的觀眾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其產生新的理解。 (但如果兩道題都選了E,那麼可能你真的需要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女朋友了)
對比一下兩組由不同畫面引發的問題吧,我想大家也不難發現,藝術能夠激發觀眾的潛能和探索慾望,而糖水只能讓人關注表面現象。
很遺憾地說,糖水在攝影的歷史中很難有一席之地。
3. 你缺的不是技術
(我最近越來越不願意寫技術類的教程了,原因也是如此)
阻隔你和大片之間的瓶頸到底是什麼呢?這裡不妨從一個大家熟悉的現象談起:可能會有這樣一種攝影師,擅長拍攝某一種風格也僅擅長這一風格,倘若換了題材或者領域就立刻水準大跌。
這種現像在人像攝影領域非常常見,大概因為人像是最容易上手的了,熟練幾個場景、幾個構圖,再套幾個萬用預設,片子都不會差到哪去。尤其是幾個膠片預設,頓時讓你的照片逼格大增。然後突然有一天想換題材了,拍風景了,掃街了,靜物了,那麼發出來的圖可能會讓人大跌眼鏡。
然而這恐怕是攝影師最糟糕的起步方式了。很多人滿足於此,止步於此,也就終結於此。
因為這種速成的攝影師,缺的可能不是技術,而是審美。
———-
審美不一定是與生俱來的某種天賦,而更多是在後天形成的對「優」「劣」的一種評價系統。對某一領域了解越全面,那麼這個人對該領域的審美水平也會相應的更高。
———-
就像男人分不清各種小裙子之間有啥區別,女人分不清不同車之間有啥區別一樣的道理。我們無法正確評價自己不了解的東西。
所以,你需要全面的知識來提升審美。 (這個觀點不一定全面,但是肯定錯不了)
譬如說,大家都知道海螺殼人像拍的好。
但是他的紀實絕對不弱
可能我們很難要求每個人都精通各個領域的創作,但是一個具有一定審美水平的攝影師,也就有了一套全面的評價體系,也會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也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技術,該怎麼學。那麼再重複那句老話:
技術決定下限,
審美決定上限。
技術可以有限地提升照片的效果,但是審美決定了照片的高度。
你可以用一大堆技術拍出(拼湊)一個笑話:
迷之洪水
迷之土裡鑽出個自帶光暈的肌肉裸男
也可以用最基本的手法拍出一個經典:
攝影師:SassyAssLilBich
4. 從糖水到大片,你需要做什麼?
倘若你已經察覺到自己的瓶頸期了,或許更讓你困惑的是「如何突破?」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自己。
不管用什麼方式創作,攝影師永遠是在講“自己的故事”,攝影和許多其他形式的藝術一樣,創作過程往往是一個自我認識和發掘的過程。
嘗試著問自己「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現階段的困難是什麼?」「你有什麼希望?」「你有什麼疑惑?」
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作為你創作的基調和情緒,你也可以通過拍攝來尋找答案或提出疑問。
例如,筆者拍攝的情緒永遠是「安靜」和「矛盾」,因為筆者就是一個喜歡安安靜靜地糾結問題的人。
又例如,我會嘗試將我對生活環境的態度代入作品:一望無際的城市,壞天氣,密集的建築,構成了城市在我心中的印象,站得高卻看不遠。破碎成鳥群逃離城市的概念源自一個我所期望的解決方法,一個無奈並且絕望的解決方法。 (鳥兒在我的想法裡,並不代表自由或者希望,而往往是像徵了囚禁、絕望或者反襯孤獨)
而這些思考方式,每個人都可以去嘗試,都可以做到。
其次, 我們需要睜開眼睛看世界
一個人的世界是非常狹窄的。我們生活的小圈子能給我們提供的知識也非常有限。
千萬不要拘泥於自己喜歡的那幾張照片、幾種風格,廣泛閱讀和瀏覽才能提升你對攝影的認識。
對於那些看過很多圖,讀過很多書之後還是很狹隘很迂腐,那麼建議找名醫楊斯頓來為他們治療一下,疏通一下筋脈就完美了。
再次,你需要有能力去向別人學習
很多年前,我認識的一個前輩,學英語練聽力的時候非常刻苦,走到哪都帶著复讀機。吃飯的時候在聽,散步的時候在聽,上廁所的時候在聽,洗衣服的時候都在聽。後來聽了一年多,聽力考的一塌糊塗。我問她你聽了那麼多,都聽得懂麼?她說,都聽不懂。
和練習聽力一個道理,如果看了很多圖,但沒動腦子,也是白搭。
那麼這裡就讓我們來試著思考一下前文使用的一張圖例吧:
從畫面上而言。模特的目光格外犀利,這一感覺不僅是依賴妝面,光影造型以及模特本身的素質達成的,而且擋在嘴巴前面的蝴蝶也同時擋住了人表達情感的重要途徑,於是所有情感都轉移到眼睛,由此傳遞給觀眾。增加了蝴蝶,其實是為了減少干擾。形式上的“失語”轉化為情感上更深的溝通。
除了形式上對拍攝手法的分析以外,更重要的是對其內涵的思索。
此時不妨讓我們再來看另一幅作品:
攝影師:Nicole Wells
這兩幅作品的名字都是 Silence(無聲)。兩者都是人物肖像;都用某種方法讓人物的嘴變得不可見,進而傳達出「無聲」的主題。
那麼作業來啦:
請問兩者對「無聲」的理解有何不同?演繹手法有何不同?對你產生的觸動有何不同?
思考和自我提問是最好的學習和欣賞作品的方法。也可以將類似的風格、題材以及創作手法的作品歸類比較,這樣也會有新的收穫。對上面的問題,心裡給自己一個答案就好,我也不想用我的理解來誤導大家。但是建議大家在看到其他優質作品的時候,也和自己玩一玩這個自問自答的遊戲。
可能一開始,你會覺得提問和回答都很困難,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練習,相信你會將這些過程變成條件反射,欣賞水平也就相應地提高了。至少,看了這麼多好照片和壞照片之後,我們的發問不再是「妹子好看與否?」「拍攝參數多少?」「後期怎麼調色?」這樣的問題了。
當你的積累足夠多的時候,你就逐漸能夠將經常拍攝的題材或者內容賦予意義。例如有很多攝影師拍攝爬樓的圖片,但大多數都停留在「裝逼」「好看」這個層面,而 blackstation 這一張就成功地讓人物和城市產生了溝通,進而講述了故事。這也是攝影師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很好的案例。
正是這樣的作品才能直擊心靈,生命力也更強。人物好看與否,畫面明亮與否等等這些流行元素對它來說並不重要,潮流也無法動搖它的價值。這個價值不僅僅是照片的,也是攝影師的價值。
或許你現在就面臨一個選擇了:是拍一卡車的糖水,隨後被時代淘汰,還是努力去追求更高的價值呢?
作者:Terry-F
原文可按此:从糖水到大片–谈摄影师的内涵建设
(文章部分配圖由編輯所加,與原作者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