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有人跑山就行埋一邊啦!」-登山、跑山者誰有權先用山徑?
登山、跑山本為辛苦又容易受傷的冷門運動,但近年彷彿成為潮流,每逢假日的熱門山徑總是人來人往,熱鬧有如旺角街頭,然而路通常只有一條,登山、跑山者共用難免出現磨擦,到底道路使用權應如何分配?
事緣筆者有次帶隊上山拍攝,途經麥徑二段連接北潭凹與赤徑一段,當時登山客已經不少,還遇上某個跑山比賽,相信有行過該段路的讀者都會明白,路況可以有多擠逼,結果沿途不斷聽見:
「唔該借借!」
「我地等後面過埋先啦!」
「小心呀!」
「有冇攪錯?」
「我做乜要讓佢地?」
「明知有人跑山就行埋一邊啦!」
「喂!」
忙碌工作之後,登山者以為可趁假期到郊外遊樂,換個環境同時換個心情;跑山者操練多時,蓄勢待發,期望於比賽中突破自己,然而兩者狹路相逢,前者想慢慢散步卻被逼左閃右避,後者想全力衝刺卻路路不通,到底誰對誰錯,模糊說不清,只見沿途各方埋怨聲不斷,實在不是味兒。
香港山路多沿山脊或山腰而建,通常較窄而且鄰近斜坡,有經驗的登山者如自知速度較慢,都會先讓後來居上的人,尤其是跑山者先走,一來避免碰撞發生意外,二來讓路其間互相問候說聲「早晨」、「唔該晒」,為行程增添點人情味,久而久之,在山上讓路已成為共識,是種樂趣,更是保護自己的方法。
當然,當後來居上的是比賽中的跑山者群,情況就有點不同,因為他們人數多,速度快,容易發生碰撞,亦無暇溝通,故筆者建議登山者主動保持靠邊單行走,跑山者盡量開聲提點,始終現時沒有相關法例規管山徑的使用權,當共識失效時,大家就要份外留神,以保護自己為首要目標,要知無論你當下有什麼意見,都難以停止跑山比賽,或禁止登山者繼續上山。
吸收過經驗,筆者相信其實只要各方多行一步,大家還是可以共享郊野活動的樂趣:
登山者/攝影者
- 留意出發日期及地點會否有比賽或大型活動進行,詳情可參閱 Sportsoho、Fitz、Timable 等活動或登山資訊網站
- 遇上跑山比賽,靠山徑非下斜坡一邊單行行進,一班人請靠同一邊走
- 自知速度較慢,就可先讓後來居上的人先走
- 見面說聲「早晨」、別人讓路說聲「唔該」,有時與途人交流一下,能減少不愉快事情發生,還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登山資訊 (例如某段路因山泥傾瀉不能再走、巴士開出時間有變等等,這都是筆者親身經歷)
- 跑山者在比賽途中的語氣及聲量或會較重較大,但目的只為大家安全,請見諒
- 相機背包上的腳架,尤其設計放在背包中心位置那類,很容易打到別人,轉身請留意
跑山者
- 留意比賽的安排是否理想,例如路段是否能夠消化比賽及日常登山者的人流、交通安排、惡劣天氣安排等
- 登山者沒有後眼,請主動出聲提醒讓路
- 明白比賽比較緊張,但跑山及登山者都沒有使用山徑的特權,故請留意說話內容
- 妥善收藏吃完的補及品垃圾
除了道路使用者外,活動籌辦單位的角色也十分重要。回說文首的經歷,在星期日早上的熱門又狹窄行山徑舉行不足30km 的速度型跑山比賽,問題顯而易見。作為籌辦單位,尤其是收費舉行比賽,就有責任預視比賽問題,讓比賽順利進行,亦要保護參加者:
活動籌辦單位
- 留意活動有沒有與其他活動撞期/地點
- 設計路段需留意路段是否能夠消化比賽及日常登山者的人流,如一年一度毅行者都會行經麥徑二段,但屬早期路段,故今年比賽設於星期五早上開始,避開了假日登山的人流
- 補及站應設於較空曠的地方,通知不必要的人手 (如普通支持者) 不要逗留,避免堵塞山徑
- 妥善處理未用的補及品及垃圾
行山及跑山都是值得推廣,有益身心的活動,但當中涉及各種禮儀、共識、知識,要數真的數不完,希望真正喜歡山野活動的人可以多作研究,學會顧己及人,共同享受郊野樂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