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戰爭的結束
高像素 = 高畫質?這是自從十數年前數碼相機開始普及化後,相機廠商不斷標榜及貫輸的概念,而事實上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想法,畢竟數碼相片就是由像素組成,越多的像素,所能包括的訊息就越多。也因此,過去多年增加像素一直是數碼相機「升級」的重要部份。
來自 Digital Camera Info.com 的觀察,似乎這場「像素戰爭」已經結束了。就小型DC來說,去年 CES 2011 中最高像素的是 1600 萬像素,2010是 1400 萬,2009年是 1200 萬,如此類推,但到了今年,則維持著 1600 萬,甚至總體來說,平均的像素有稍微下跌的現象。情況在頂級相機例如 Nikon D4 或是 Canon 1DX 也類同,兩者都沒有超過 2000 萬像素 ── 竟然還不及 Sony NEX 7。
或許人們已經相信像素量到了一個頂峰位置,主流消費者都不需要 1000 萬像素以上的級數,因為我們看照片,主要都是在電腦看,在網絡看,頂多會沖曬一些出來,而 iPhone 4S 的「區區」 800 萬像素,已經足夠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在相機,尤其首重輕巧而廉價的小型DC 身上,勉強擠進 1400 萬像素或以上,甚至會出現質素不及舊機的情況。
未來的戰場會在哪裏?有論者認為 (1) 鏡頭,因為鏡頭與成像質素有直接影響,但這個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而言,也到了一個不易察覺的水平及差異 (不會太多人放大照片到100%吧……);或許是 (2) ISO,因為這個涉及相機的運算能力及哲學,即使是相同的 sensor,在不同的相機系統下也會出現不同的表現。
的確,ISO 是更直接的戰場,就個人經驗而言,朋友們在室內拍照其實遠多於室外,在低光情況下拍攝食物、動作及聚會是頻緊的行為,因此在高 ISO 情況下減低雜訊,或是改變雜訊的表現形式,就是未來的兵家必爭之地。換言之,消費者們在比較新相機時,焦點就要放在別處,而非像素的多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