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Camera (或譯作新聞攝影機)顧名思義是專供新聞記者使用而設計的攝影機,傳統上這類攝影機所採用的片幅一般至少都有6×7(公分)或到4×5(英吋)那麼大,– 應該是為了新聞印刷的需求.而他的特色除了採用中大片幅以外,通常也包含了(最好)要能夠:

1. 容易收納到小皮箱中,方便記者出差攜帶
2. 可交換鏡頭,便於根據拍攝主題變更焦長
3. 可交換式的機背,方便更換捲軸式或是頁式底片,也可以在拍攝中配合不同需求更換機背
4. 可以疊影測距對焦甚至使用毛玻璃對焦,最好能夠有蛇腹(方便近攝或移軸)
5. 可以手持拍攝
Koni-Omega 就是這樣一種設計的相機,也因為他的片幅與可攜性,這類相機也受到許多婚禮攝影師喜愛並採用
Koni-Omega 是由Konica 加上 Omega而來,這個相機系列的發展來自於Simmon Bros. Inc. L.I.C. N.Y. — 一個紐約的相機製造商– 在二戰期間所開發的軍用相機 Combat Camera PH-501/PF,這台相機在1944年底將近戰爭快結束時開始服役,是給美國陸軍通信兵所使用(?),估計實際上投入戰場的並不多. 戰後他被發展成 Omega 120 相機系統(軍用與民用都有)
1964年,轉由 Konica (當時的小西六)製造並且成為 Koni-Omega (Koni-Omega Rapid),這個系列的生產線其後再轉由 Mamiya 繼續接手
這一部 Koni-Omega Rapid M 發表於1967-1968, 他的特點有幾個:
1. 首先他是一部模組化設計的相機, 拆掉鏡頭,機背和把手以後,機身本身基本上只有一個疊影對焦的機構.
2. 他是Koni-Omega系列中第一個實現可交換機背的,在那之前的機背並不能在拍攝中抽換
3. 他的對焦機制在機身而不在鏡頭部,鏡頭隨著機身的對焦機構而在機身上前後移動
4. 此外, 觀景窗有框線以及視差校正的功能,框線分為標準鏡頭(90mm)與望遠鏡頭(180mm)兩組.望遠鏡頭的框線在對焦距離過近(低於實際鏡頭可以對焦的距離)時還會消失不見, 實在是很不錯的設計
5. 採用葉片快門(最高1/500), 所以快門在鏡頭上,機身沒有快門機構, 只負責擊發快門
會收入這一部相機的原因, 除了對Konica相機的喜愛, 也受到了網路文章有關Hexanon鏡頭的讚譽所影響, 再加上以前沒有用過6×7片幅, 而 Koni-Omega比較起 Mamiya RB/RZ 67來說造型上更吸引我, 也因此開啟了我與這部相機的緣分…
從正面看, 最有存在感的就是那巨大的左手握把,這樣造型的相機配上鍋蓋大小的閃燈總讓人聯想起常常和湯姆笙衝鋒槍一同出現的好萊塢黑幫電影.就更別提這握把的造型本身跟湯姆笙衝鋒槍的握把還有七八分神似了. 可惜的是一捲120只能拍10張照片, 配上220機背也只有20張 — 衝鋒的火力明顯不足(笑)

機頂有三個冷靴, 這提供了外掛光學觀景器以及閃燈等等附件的擴充性, 右手邊的對焦旋鈕非常大, 操作起來有點Rolleicord的感覺. 右下方的拉柄是過片用的,拉出拉柄帶動齒輪旋轉片軸完成過片,同時將鏡頭的快門上弦, 計片器也完成動作. 然後再將拉柄推回原位, 這個設計便是此機種”Rapid”這個字的由來,一說如果操作熟練,一秒鐘就可以抽拉完成過片.

可以發現由於機身重量不輕, 而握柄位於左手, 因此除了快門在左手邊以外, 其他動作都設計為右手來操作
機背上由左起是放置底片標示用的小窗格,可以把使用的底片紙盒撕下來插入做個標示, 這個地方打開就是背蓋鎖, 往右是計片器以及過片拉柄的釋放卡榫,最右方突出的便是黑色過片拉柄
這個角度可以仔細看到對焦旋鈕,大大的旋鈕上貼心的標示了四種焦段鏡頭所使用的對焦距離(180mm, 135mm, 90mm, 58mm). 另外照片正中間機背的右上方有一個簡易的防呆裝置是過片拉柄的釋放卡榫. 正常拍攝狀態時,過片拉柄可以自由的推拉, 但到了第十張照片時, 卡榫會上鎖鎖住拉柄, 這個簡單的提醒功能避免攝影者忘了底片已經拍完了. 將卡榫上推再拉拉柄時就要提醒自己注意接下來是準備要把剩下的背紙捲完並退片了
紅色部分是片插(豆腐刀),左邊大大的圓形是機背鎖

此機的標準鏡是一顆Konica Hexanon 90mm f/3.5的鏡頭.內置式遮光罩與景深表, 提供X-M兩種快門同步

獨立的快門鈕可以用左手食指操作,可以透過專用快門線連結左方的把柄用左手拇指控制, 快門在豆腐刀插入時會透過一塊檔板自動鎖上,另外也可以單獨旋轉上鎖

交換機背

實拍測試: 使用Kodak Pro 160
這張照片的立體感很不錯,光線也很漂亮

室內閃燈:

這一張在1:1檢視下,可以發現上衣邊緣清晰的棉纖維,不禁讓我佩服鏡頭的解像力
以下使用 Fujifilm Pro 160NS,綠色很棒, 膚色也蠻柔的
黑白的表現 (Kodak 400TX)

總體來說, 操作上並不複雜,上片上弦一步到位, 對焦也簡單明快, 而由於採用鏡間快門, 如此龐大的機身卻能擁有輕巧安靜的快門實在令人驚喜. 畫質的水準更是不在話下.雖然體積上不是很能夠輕易帶著到處跑, 但是看到照片就會覺得這點麻煩是值得的

補一張這個系列的型號與年表

型號
年代
製造商
Combat Camera PH-501/PF
1944
Simmon Bros.
Omega 120
1953
Simmon Bros.
Omega 120 KE-8
1953
Simmon Bros.
Koni-Omega Rapid
1964
Konishiroku
Konica Press
1965
Konishiroku
Koni-Omega Rapid M
1967
Konishiroku
Koni-Omega M
1968
Konishiroku
Koni-Omegaflex M
1968
Konishiroku
Konica Press 2
1970
Konishiroku
Rapid Omega 100
1975
Mamiya
Rapid Omega 200
1975
Mamiya

兩點補充,

1. Koni-Omega Rapid M (也就是文章中這一台)是Konica 接手之後在原有的基礎上重新設計的, 因此較原有的設計有了較多的更動

2. 1968年Konica再把這個概念用來開發史上第一台6×7片幅的TLR — Koni-Omegaflex M (使用Hexanon可交換鏡頭);這部相機在網站上被註記是由Mamiya製造, 不過因為生產線賣給Mamiya是在70年代之後所以推測網站上的資料有誤

 

Mamiya在Press Camera (Mamiya Universal系列)以及可交換鏡頭的TLR (Mamiya C)都有不錯的口碑,我想跟這段時間的練兵應該有很大的關係,只是這些技術是不是來自Konica倒很難在此推測孰為因果了

--

作者簡介:
蔡爸部落格:http://stevenystsai.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