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這稍縱即逝的瞬間,已有三條鯊魚喪命。數據顯示,每年總共七千三百條鯊魚在世界各地遭獵殺。浙江省溫州蒲歧的鯊魚村內,上百名民工憑著一雙巧手,把這種形象兇殘的海中猛獸,幻化成珍饈百味。中國大陸、連同香港和台灣,長踞魚翅消費家的榜首,鯨吞全球九成五的魚翅,蒲歧鎮居功不少。

酒宴上的一碗魚翅湯,向來是財富及地位的象徵。近年中國經濟起飛,人人講派頭的世代,食客對魚翅的需求也同步攀升。在這個消耗鯊魚的強國裡,東面臨海的浙江省,有一條小漁村,九成進口中國的鯊魚也運往此處加工。根據官方數字,面積僅十二點九三平方公里、海岸線長五點四公里的蒲歧鎮,自宋朝至今八百多年來,一直是鯊魚加工重地,全鎮二十多間加工場,每年經手加工處理四千噸鯊魚,總利潤達二億五千萬元人民幣。

五月下旬到訪這條鯊魚村,處處有鯊魚字眼或圖樣的廣告牌。甫下車,濃烈的血腥味迎鼻撲來;漸行漸近,混和稀釋後的血水沾濕鞋底,數十條鯊魚躺在地上,一片屍橫遍野,教人震撼。眼前的兩名男工,手起刀落,熟練地將鯊魚最值錢的魚鰭割下,然後揚一揚手,將鯊魚鰭拋進膠桶內。工人將魚鰭收集後,會進行清潔、消毒、漂白、日曬等多個工序,最後生產出富豪食客追捧的魚翅。魚翅的價格長居高位不讓價,普通貨色售每公斤四千元人民幣,若光顧高檔酒樓,隨時花上萬元人民幣,才分得一公斤的貴價魚翅。

魚翅固然價值連城,剩下來的魚身也棄之可惜。蒲歧這條專營鯊魚加工的小村深明此道理,大大小小的加工場,取走值錢的魚鰭後,魚唇、魚油、魚骨、魚肉、魚肚、魚頭,通通會被加工,每一部分都被傳頌成營養食品。工人將整幅鯊魚皮平鋪桌上,一絲不糾地將魚肉刮出,然後再將黏有少量肉的細骨放入大鍋加熱,連肉絲也不放過,積少成多後曬乾再轉售。鯊魚頭部軟骨會被切碎,用來淆成魚骨湯。重重的工序過後,唯獨是鯊魚腸真的被視作毫無食用價值,由女工收集後丟棄。




鯊魚場女工徐益玉,五十歲,廿年前就從故鄉重慶過來,看她徒手處理剛漂白好的魚翅時極為純熟。徐每月工資不到二千元人民幣,一雙因勞累而聚滿縐紋的手,多年來沾滿鯊魚鮮血,但一輩子還未嚐過一口魚翅。

隨著企業進佔蒲歧,鯊魚加工的競爭更劇烈,大廠派出買手佔據各個港口,所有最大最優質的鯊魚只落他們手上。自祖父一代就經營鯊魚加工廠的王永杰慨嘆生意難做,家庭式山寨廠始終敵不過有財有勢的企業,加上兒子不願繼承祖業,王坦言將會忍心結束工場。




另一間鯊魚廠的太子女憶述兒時常見到大型貨車把巨大鯊魚駛入村,但隨著捕殺過度、愈來愈多國家立法禁止捕殺鯊魚,近十年再沒有這種輝煌光景出現。蒲歧鎮的海邊,多艘靠岸的小漁船停工,一名捕鯊多年的老漁夫,趕忙將養活他大半生的捕漁網出售,為他開到荼靡的捕鯊生涯劃上句號。


原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