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攝影界早前一個相當注目的盛事,就是日本街頭攝影大師森山大道訪港,還舉行了講座,掀起了一鼓森山熱潮,畢竟香港是一個街拍好地方,也有很多熱愛街拍的人,而人們除了想親見大師一面,更想看的,就是在森山的鏡頭下,又會得到怎樣的作品。近日《主場新聞》在網上轉載了森山的照片,例如上圖這一張,另外還有其他作品可按此瀏覽,然後在網上引起了不少討論。

關於這輯照片大家可以先到以上連結瀏覽,但綜觀不少人的評價,負面居多。例如在匿名的情況下,有些人會毫不保留地批評 (高登),我在私底下聽過較深刻的評論,就是「要不是掛著森山大道之名,這些作品不值一提」,還的確是很尖銳的說法。還有人笑說,如果把上圖變成下圖這樣,黑白、粗粒、失焦、傾斜、高對比,就好得多云云……

每個人對不同的作品,自然會有不同的評價,以下好幾種相當常見的表態,你會選哪一種?

1) 作品是好的。因為森山大道的攝影風格,本身就是一種隨機、隨性與臨場感的影像,這輯作品也恰如其份地貫徹了他的作風,看來平凡甚至瑣碎,違反了攝影既定美感與構圖手法,但這正是其攝影哲學所在 (流浪犬式)。森山之所以是大師,並非建基於隨時拍攝出「唯美、有feel」的作品,而是他開拓一個新的攝影領域,帶出一個新的潮流。(相關評論)

2) 照片是中性的。本來森山大道的大師之名,就是來自其畢生所貫徹的主張,而不是個別獨立的作品;再者要在香港逗留一個短時間,就要求大師拍出有如其代表作一樣的照片,本來就不切實際,與其說是「作品」,不如只是一次閒逛snapshot,沒所謂好不好。

3) 照片是差的。我們沒有必要為任何大師辯護,有貢獻是一回事,拍出來的作品是另一回事,這輯照片就構圖、取景或感覺上都無甚可取,事實就是如此,而確實森山大道並非以甚麼超美感之類著稱,盲目的追捧就像誇讚國王的新衣,越是妙筆生花,越是虛偽無知,即是「一邊嘴上說我不懂藝術啦,一邊胡亂崇拜大師」。

藝術的爭議一直都有,甚麼叫做好,甚麼叫做差,是國王的新衣,還只是群眾的無知,這個爭論依然會繼續。然而我也贊成攝影師沈平林的說法,「攝影大師例如森山大道……用一生去表現他們的理念,是一種 Body of Work,他們作品的價值在於此。」例如上圖來自法國藝術家 Marcel Duchamp 的經典作品 Fountain,這個便器會成為藝術品,而公廁的便器則依然是一個便器,背後差異正是豐富的「論述」和「語境」,但作品本身是如何,還是要留給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評論。

 

而到最後,我認為有一點相當值得我們去思考︰為甚麼森山大道會交出這些照片?

 

攝影師是很珍惜羽翼的,尤其越出名的大師,越會小心謹慎發佈作品。不說大師,我們這些普通人也很害怕在攝影聚會分享「大作」,很怕被人覺得我們「不懂影相」,總是要把照片「執到靚」「萬中挑一」才敢拿出來,幾乎要構圖色調滿分零瑕疵,才會發佈,還要記得謙虛補一句︰「其實是很差的作品啦」。但他既然是森山大道,他也明知自己背負了很多粉絲的期望,而且難道他不會知道甚麼是「大眾口味的佳作」嗎?為甚麼他還會把照片交給人們發佈?

兩個可能︰一、是他根本從來是這種美感,他自以為這些作品好;或他根本沒有拍到好的東西 / 不打算拍好東西,所以分享這些敷衍。

二、他這樣做,正是貫徹其主張,隨心隨性,也足讓我們反省,既然攝影大師也樂於分享任何看來平凡的作品,為甚麼我們還要這麼畏首畏尾?

不論你選擇哪一個答案,我都認為是很值得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