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上第一台半格SLR

在開始之前,也怕標題被誤解,所以我必須說:史上第一台半格單眼,是1963年所生產的 Olympus Pen F

而我這台為1966年生產的Olympus Pen FT,介紹的主軸會以我所擁有的這台做介紹,畢竟是自身擁有的相機,也會比較詳盡。

史上第一台半格單眼相機,也就是單反相機,對岸比較多人使用「單反」這個稱呼,以最簡單的解釋法就是:單鏡反射相機,所以似乎更為貼切;但是臺灣常用的說法「單眼」相機,換上了「眼」這個字,眼睛本為人的靈魂之窗,這個字的字義似乎也更有靈性了些。

而半格相機其實在二戰前即被發明,但是真正讓它帶起風潮的則是日本這台Pen系列相機。

(二)–OLYMPUS的靈魂人物-米谷美久

Pen系列的歷史也相當長,關於OLYMPUS半格機的設計師-米谷美久,也稍做介紹:

米谷美久(1933年1月8日 – 2009年7月30日),日本人,相機設計師。

出生於日本香川縣觀音寺市,為家中次子。從中學時代開始就表現出對攝影的濃厚興趣,其在早稻田大學學習的是機械專業,大學畢業後前往OLYMPUS公司從事相機設計工作。

其代表性作品包括利用使用半幅底片,價格低廉的PEN系列;以小巧輕便見長的OM系列單反相機(單鏡反射);功能強大的XA系列攜帶型35毫米相機。

2009年7月30日,米谷美久因病在東京的一家醫院內去世。
(以上轉自維基百科)

米谷美久先生曾經說過:「決定設計哪個產品跟決定如何渡過人生一樣。最關鍵的是你的見解。你必須有一個見解,一個夢想,一個人生觀,因為你的未來之路的改變取決於是否擁有一個見解。你不能只是在人生中漫無目的的漂泊;第一步是決定你打算在餘生中做什麼。」

獨到的見解與遠望,讓他在挑戰不可能之中找尋到了一絲轉機。

 

(三)–Pen系列的演進

1959年生產的Olympus-PEN

1959年試做的一號機,由18×24的畫面來命名為Olympus-18

1959年十月,Olympus-PEN問世。
這個試驗性質的產品最初並未放在奧林巴斯自己的工廠生產,但市場的熱烈反應卻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很快,奧林巴斯開始自產PEN系列,並在第二年推出了採用Zuiko 30/2.8鏡頭的新型號PEN S
米谷美久設計PEN系列的初衷在於讓相機走出專業攝影師的工具箱與暗房,將攝影融入大眾生活之中。體積小型化只是PEN系列起步的第一步,設計一台更易使用的相機,成為米谷美久面臨的全新挑戰。這一次,奧林巴斯在電子技術領域的進展給了及時的幫助。

1961年生產的Pen EE

1961年,採用內建測光元件並具有自動曝光功能的型號-PEN EE問世。“EE”兩個單字來自於“Electric Eye”的縮寫,這一技術也是現代自動測光系統的雛形——能夠讓相機在某個固定的快門速度下(如1/60秒),自動選擇合適的光圈進行曝光。

Pen EE標榜著女性也能輕鬆拿取、隨心攝影,在當時還繪製了這樣的海報:

像是穿著優雅,也可以拍攝一樣,不需要背著大器材,最適合女性的相機……

在累積生產200萬台時,還特別生產了限量紀念版。


1962年發售的Pen EE-S

應用“Electric Eye”技術的PEN系列發展出若干型號,早期產品PEN EE 、PEN EE-S 用安裝在鏡頭上的硒電池(俗稱的光電池)來發動測光。

後期PEN EE-2EE-3等型號改進為使用機身內的硫化鎘元件。這種早期的測光技術雖然遠較現代多區域評價測光系統來得簡陋,但卻出自于同樣的初衷--令普通大眾更容易操作相機。PEN EE系列的生產數額也達到900萬台。

另一方面,Electric Eye自動曝光技術令快門速度受到局限,這一點會讓部分用戶感到不習慣。

因此在發展PEN EE型號的同時,OLYMPUS設計了PEN D系列。與前者類似,PEN D系列也具備測光功能但取消了自動曝光,測光值僅作為參考,同時允許用戶在1/8秒-1/500秒設置快門速度。PEN D系列共發展了3個型號,區別主要是測光元件的種類和鏡頭規格的差異。

整個PEN系列先後發展出17個型號,這些相機後來被大家暱稱為“小PEN”。而在1963年,米谷美久設計了另一個革命性的相機系統——世界首款半格單眼相機PEN F。於是,“大PEN”誕生了。

Pen F在機身右上方有著大大的”F”歌徳體字樣,這在FT上是沒有的。

而這則是將測光錶與熱靴座加裝上去的模樣。

Pen F並沒有內建測光表,所以必須加裝上去。

到了Pen FT生產出來的時候,增加了內建測光表,等於是Pen F的改良版。Pen FV則是又把測光表拿掉的簡化版。

Olympus “大PEN”系統在1970年停產,“小PEN”在1981年推出了最後的型號 PEN EF。

Pen系列相機一共累積生產超過1700萬台,在當時可謂之風靡世界。

著名的攝影師:尤金‧史密斯曾經使用Pen-F拍攝《水俁》,這張為世界著名的照片,紀錄了日本化學工廠的汞汙染對民眾的影響。一個慈祥的母親–智子,她為自己因為污染而終身不便的女兒洗澡,溫柔的眼神與無奈讓尤金‧史密斯悲憤甚至難以按下快門,最終他還是紀錄了這一切,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以上部份轉自米谷美久与OLYMPUS PEN系列经典传奇)

由官方後來所出的相機表可看出Pen的沿代歷史

以及慶賀式的海報

 

(四)–Olympus Pen-FT介紹

現在切入正題,要來介紹我這台Olympus Pen FT。

也有人說這當時在台灣是「田僑仔」相機,因為當時在台灣仍屬於高價,有能力買的人並不多。

這台相機是我於2011年從一位還有熱心解說功能的賣家那邊購得,雖然當時買的時候沒有原廠鏡頭蓋,只有機身加上鏡頭,不過可以說是一台相當良好的相機了。鏡頭蓋也可以說是現在很難找尋的配件之一…

打開上蓋,在機身正面可以看到Pen F的字樣,但是這台是Pen FT,Pen F會有大大的歌德體字樣,而Pen FV一樣是沒有字樣的。F字體右邊的則為自拍器,根據經驗,由於自拍器也滿少會使用的,久而久之它多少都會有點故障。

左方圓鈕則為選擇快門的轉鈕,輕拉起時則可以調整iso值。

他的iso值最低為25,最高為400,可用值其實不高。

雖然這樣的設計很省空間,但是當初我還沒注意到原來調整iso的轉鈕在這裡,只有想說怎麼這麼鬆啊(笑)

橫放來看,左方為捲片軸,拉起即可開啟片夾;中間PEN-FT字樣的地方,是安裝閃燈座的地方,所有Pen 系統的相機都沒有熱靴座,需要另外裝置上去,在使用裝置在一側的同步線來啟動閃燈。

右上方則為快門鈕,往下則是計數器,機身下方的則為過片扳手。

左側的樣子,小孔則為閃燈的同步線插口。

捲片軸,輕拉開裡面有個小巧的箭頭,提示你捲片時要往哪個方向。

拉起則為打開背殼。

Olympus的測光系統在內建測光表上會顯示的是0~6的數值,其實它會幫忙對應到鏡頭這部份作為調整,而將鏡頭倒至令一側後會發現他對應的是光圈數,其實這可以說是一種很方便的設計,也可以說是不方便的設計,以使用經驗來說,久了是能夠熟練些,但是剛開始會有些不便吧。

我想這是由於在設計時是為了推廣相機與大眾化所做的設計,讓民眾也可以在正確測光的情形下作為拍攝,才設計成如此方便調整的功能。

鏡頭中間則為焦段的調整,從0.35~無限遠。在下一部份,左右兩側有著像耳朵的按鈕,圖中左為景深預覽紐,右為鏡頭替換時按下的按鈕,上面會標註個”L”,按下後順時針扭轉即可拆下。

Pen FT的鏡頭小巧可愛,拆卸下來後可以用手握住至掌心,若是擁有一、兩顆的鏡頭,要外出時也不會有攜帶上的困擾。

再來是鏡頭本身。

整個Pen系統相機共有三台,有Pen F、Pen FT、Pen FV,但是在鏡頭上一共出產了18隻鏡頭,各式各樣的濾鏡、對焦屏、燈架、近拍鏡、蛇腹、倒接環、原廠皮套、原廠相機機箱等,還有轉接環,其中出了轉接環這點很有特色,它可以轉接其他廠所生產的鏡頭,例如M42、Exakta、Leica、Minolta、Canon、Nikon,據說隨後也出了可將OM系統的鏡頭轉接至Pen系統上的轉接環。

M42接口這個型號的鏡頭在當時生產眾多,其中也不乏好品質的各種鏡頭,因此接環的出現,讓Pen相機多了許多變化性。我自己本身也有一個M42的接環,現在偶爾會轉接俄鏡來使用,在Pen系列鏡頭難以找尋的當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我這個就不是原廠的了,但是當初也找尋很久,能夠轉接M42也是種新鮮的選擇。

Pen因為片幅較小,焦距大概要乘以1.4才是一般135片幅的焦距,所以就算裝了20mm的廣角鏡頭,算起來也就沒那麼廣了。

鏡頭的簡短介紹:
廣角(三個:20mm f/3.5、25mm f/2.8、25mm f/4)
標準(五個:38mm f/1.8,38mm f/2.8(兩型),40mm f/1.4,42mm f/1.2)
望遠(四個:60mm f/1.5,70mm f/2,100mm f/3.5,150mm f/4)
超望遠(三個:250mm f/5.0,400mm f/6.3,800mm f/8為反射式)
變焦(兩個:50-90mm f/3.5,100-200mm f/5),以及一個微距(38mm f/2.8,0.5X實物大小)。
這些鏡頭中,800mm f/8可以說是極稀少,因為流傳的數量據說低於50,。

底部的部份,還可以清楚看到MADE IN JAPAN的字樣。

左邊是可以用硬幣扭開的電池匣,然後是退片鈕,右邊則是皮套孔。

另外鏡頭轉至另一側,所以可以看到數字對應的光圈值。

皮套裝置上去後底部的樣子。

這台相機搭配的是F Zuiko f1.8的鏡頭,移動反光時有著淡淡的琥珀色,Olympus鏡頭的琥珀色是我最喜歡的顏色,就像貓的眼睛,很美麗。

最後是背殼,很簡潔,明顯的就是過片扳手。老實說FT的過片桿做得讓我有些出乎意料,為了讓相機本體更為輕薄化,過片桿不是裝置在相機機身上方,而是採用一種較為內嵌的做法,讓它隱藏在測後方,美中不足的部分,就是它感覺少了一點曲度的美感,在機能性上為了節省空間而駛過片桿的外型過於工業化了。

他的觀景窗是直式的,這次忘記拍下了,不過應該滿好想像的。據說有些牌子的相機,就算是半格機,觀景窗也還是橫式的。

另外關於反光鏡特別的是,Olympus Pen系列的反光鏡是左右彈起的,有別於一般的上下彈起,它是第一部這種構造的SLR。它也沒有 沒有傳統SLR突起的五稜鏡。

在洗鏡光前輩的文章之中有解析過關於反光鏡結構和觀景窗明暗度的問題,建議可以看他的文章更為仔細:洗鏡光:Olympus Pen F:史上第一台半格單眼相機,Pen FV中取消了測光表,所以FV的觀景窗比FT的來得亮。

我本身還有一個金屬的遮光罩,是當初連同相機跟賣家一起買下的。

可能年代久遠,薄殼金屬製品容易撞傷,所以它其實有輕微歪斜。

它在裝置上鏡頭後轉緊轉鈕,即安裝上去;不過我其實也害怕外出時去碰撞到,所以也只有攜帶出去使用拍攝一次而已。就當作是種收藏吧。

關於配件的部份當時也推出許多,不過至今都難以找尋了。

右下有鏡頭群的統計表

還有當時推出的一些廣告。

Olympus Pen-FT/Kodak profoto XL 100

開始使用FT時會覺得72張的張數會令人有難以拍完的錯覺,但是久了,其實也會覺得半格的模式會多出一種構圖的方法,或者是創造一些連續性動作構圖不錯的條件。這是全片幅或中片幅沒辦法得到的趣味,雖然也有著難以使用廣角的限制。

Olympus Pen-FT/Kodak Double X 400

雖然FT以某些專業的角度論它,它有些陽春,它既沒有曝光補償,閃燈座也需要另外購置裝置上去、測光是單點測光、底片iso值最高只能到400(雖然也可以不用管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拍攝)等等…但是它在創造出來的時候就是以推廣攝影為主,這樣的設計也不為過了,況且後來的OM系統倒是將這些都補足了,也讓OM系統最後一台OM-4ti推進了Olympus機皇這個位置。

感謝看這篇文章到最後,也包含我個人一點碎碎念。若是需要找尋關於相機更詳細的資料,也可以看下面的連結,前輩們的介紹都相當詳盡。

youtube有Pen-FT操作的影片:

還有Pen-FV的樣子:

還有快速讓你看完Pen的歷史(英文版):

以及 Olympus 50 anniversary <3 當初50周年推出全新的數位M43 Pen系列廣告:

關於Pen系列的其他介紹:
—–
作者簡介
I’m Mi Chen.只遵循理想的道路,當然有些也永遠不會屏棄。
喜歡攝影,喜歡文字,但我做設計。Hello! I’m Mi Chen.
My English isn’t quite well, So pardon me please if I made any mistakes.blog:http://ephemeralmio.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