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鏡頭說故事 — 那該用什麼鏡頭?
我們都知道,不同焦段的鏡頭不只是單純把畫面放大或者縮小,其不同的透視與景深效果,提供予我們不同的手法去以鏡頭說故事。來攝影師 Daniel Schaefer 的分享,加上筆者的個人意見,講述到不同說故事的手法,並相應運用到的短、中、長鏡頭。文中亦會介紹到擅用這些焦段的攝影師作參考,讀者亦不妨說說自己對鏡頭選擇的意見,一同交流攝影心得。
原文作文把鏡頭說故事的手法分為三種,分別是場景 (Scene)、主體 (Subject )以及細節 (Detail )。不同手法,也會有相應的鏡頭焦段選擇。
場景 (Scene) — 28mm或以下
拍攝一個場景以及內裡各個主體的交流,交代相片故事的發展,所以也需要到廣角的鏡頭。利用淺景深去突出主體是我們很熟識的方法。然而當使用到廣角鏡頭,由於景深過深,以至拍攝者更需要利用主體與環境的交流 (動作、神情、環境資訊) 去交代相片故事的發展。題外話,這是筆者頗喜歡的焦段,一來這需要對拍攝環境有更多的觀察力,滿有樂趣;二來在廣角鏡頭使用超焦距拍攝,賺取超深的景深,以至連對焦的動作都可以省略,非常方便。
擅用這個焦段的攝影師:
- Mary Ellen Mark – 28mm
- 森山大道 – 21mm 至 28mm
- Arnold Newman – 8×10 的等效焦段
主體 (Subject ) — 35-45mm
當主體與背景之間,你想要觀者的目光傾向注視在主體之上的話,這個焦段的鏡頭便非常適合,因為你可以保持主體佔有畫面一定大的比例,同時保持一定的拍攝距離。而且景深控制的彈性很大,收小光圈可作深景深的拍攝,開大光圈以後,也有一定的淺景深以輔助突出主體。另外,根據原文作者所說,這個焦段亦為較接近人類眼睛的視覺透視 (等效43.7mm),所以其舒適的拍攝距離、彈性的景深處理與熟識的視覺透視,讓這個焦段成為許多攝影師的愛好之一。
擅用這個焦段的攝影師:
- Peter Turnley – 35mm
- William Eggleston – 35mm
- Alec Soth – 8×10 的等效焦段
細節 (Detail ) — 50mm或以上
50mm以上的長焦段,其淺景深、疏落的背景都會引導觀者的目光注視在主體之上。但相反,背景的資訊被大幅弱化,以至在選材拍攝方面需化上更多功夫;拍攝距離通常較遠,亦不便攝影師與被攝主體的交流。
擅用這個焦段的攝影師:
- Jacob aue Sobol – 50mm
- Steve McCurry – 85mm 至 135mm
- Richard Avedon – 4×5 & 8×10 的等效焦段
via Petapi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