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隨筆]立新
2011 年 2 月 24 日
日本新宿的Cocoon Tower,如果我們知道,這是一所學校,大概會因此結論出日本的文化氣息很好,至少,學校的外型已經相當得體地回應她自己的功能。
當然建築物的外型並不保證裏面的質素,學校再美型,裏頭的教授都可以是呃飯食(騙飯吃);但是,如果一個地方,一個建制,能夠接受設計前衛的建築,在既有環境中突兀而立,有勇氣面對它與原生社區的激烈衝突,不就保證了那地方的朝氣和魄力嗎?
或者我們會說,這種所謂「突破」,在中國少見嗎?早就有人說,外國設計師借中國的地靈人傑,隨意設計大膽卻不和諧的建築,蹂躪了原本的風光,只讓部份暴發戶徒添虛榮。在日本,這就不一樣了嗎?
從來舊有地方要接納新生建築都不是易事,就像一個病人要駁上義肢,接合心臟,換出雙腎,單是想像就會感到為難,一個老地方安樂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忽然要世代交替,手足無措是理所當然。
建築的美學與品味,當然是一個課題一串理論一堆研究,但確實,我們只能夠欣賞地標的美麗和力量,卻未必可以體會到新舊交替的情懷,一種在香港失落了的感性。比方說,我家附近又起豪宅了,但沒有誰說甚麼。一來豪宅帶動地值上升,附近業主都有得益,二來,大家都忘記了豪宅原址本來是甚麼。
在香港,一切都變得很快,所有事情都似是流動,生活質素是我們最重視的目標,新,高,美,就是建築物的標準,地標一個換一個,就似是女明星,沒有人再留戀昔日巨星如何洗盡鉛華,只追擊當紅玉女在台上台下每一場情與慾。說到上一代,我們只能夠放大她們的毛孔和皺紋,卻不能了解到她們智慧的沉澱,貪新忘舊,沒辦法,這就是香港。
(轉載自車窗望,經作者批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