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film 仙台工廠直擊新機組裝過程 + 日本工場文化體驗
2011年Fujifilm 推出X 系列無反相機,以復古造形與優良的自家光學及數碼技術打造全新相機系列,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數碼攝影年代豎立自己鮮明的旗幟;五年過去,X 系列推出多個支線相機及相應鏡頭群,影像業務盈利亦因此大增,證明它不是一時的潮流,而是足以代表Fujifilm 技術結晶的優良産品。
適逢X 系列五週年紀念,Fujifilm 接連推出多部X 系列相機及鏡頭,亦邀請傳媒到日本仙台的工廠參觀,筆者有機會一探Fujifilm 的產品製造線以及了解日本的工場文化,並與讀者們分享。
筆者酒店位於澀谷,先要坐半小時巴士到東京,然後轉2小時的列車到仙台,再坐1個多小時巴士到工廠。光是交通時間,就花了近半天,另外因為列車班次太疏,稍有阻滯還有機會要滯留仙台呢
Fujifilm 總共在日本、中國及菲律賓三地共八個城市設廠,共中四家是日本本地工廠。今次參觀位於日本仙台的Taiwa 工廠負責所有部件的組裝,以及最後的檢查,所以就算來自其他工廠的組件有問題,都會在這裡被篩走並重新修理,可說這裡是Fujifilm 品質保證的最後防線。
今次我們參觀了XF100-400mm F4.5-5.6 R LM OIS WR鏡頭,及X-Pro 2 相機這兩款最新產品,還有X-T1 和 35mm F2 R WR鏡頭的生産過程。其過程大體是組裝→測試→清潔→檢查→包箱→檢查,非常嚴謹。
到步後工廠方面預備了簡單午餐。真的不得不讚日本的食物,連個普通飯盒都很滋味呢
XF100-400mm F4.5-5.6 R LM OIS WR
午飯過後就開始參觀。鏡頭組裝過程需要盡量避免灰塵,筆者一行人進入參觀都要穿著保護衣物。
進去工廠後大家都需要更換拖鞋,一來避免把外面的污垢帶入工廠內,二來也方便大家更換保護衣及鞋
參觀完後筆者背部都出了不少汗,還好那些工人不用連續工作太多小時,不然整天穿著住這身裝束可真辛苦
正用吹風機吹走身上的灰塵
XF100-400mm F4.5-5.6 R LM OIS WR 包括鏡頭及機械組件共有六部份,組件由其他工廠送來,並在這裡在最後組裝及測試。
XF100-400mm F4.5-5.6 R LM OIS WR 總共由六部份組成
據工作人員所說,組裝這支鏡頭的平均時間是220分鐘,現時平均每天都會出產400支鏡頭。
工人們的工作環境,地方非常乾淨,工人之間亦幾乎沒有交流
鏡頭較複雜的電子部份,如防震部件,就需要機械工具輔助組裝
檢查鏡筒外表
正用機器黏合鏡頭前端組件
清理凝固並露出鏡頭的黏合劑
測試鏡頭的內容包括焦距、對焦、成像質素等,由於資料觸及公司機密資料,所以並不會公開
組裝完成,清潔鏡頭
XF100-400mm F4.5-5.6 R LM OIS WR 鏡頭前玉
XF 35mm R WR
XF 35mm R WR 的組裝過程也相似,Fuji Guy早幾個月也發布過一段這支鏡頭的組裝過程,大家可以到這裡重溫。
黏合劑會在室溫下凝固,所以需要在高溫下進行鏡片黏合
XF 35mm R WR 的部件較少,組裝時間只需要80分鐘,現時同樣每天組裝400支。
測試部份,同樣不能公開
今天他們的成績似乎不錯,沒有出現有問題的鏡頭
用來測試的相機全都是X-E2,據說是因為成本較低
組裝部完全沒有窗戶,要到走廊才可以望望工廠外的景觀
X-Pro2
據工作人員指,X-Pro1 是X系列裡最好賣的相機 (相信推早時間較早也有關係),事隔四年,後繼機 X-Pro2 終於推出,還帶來fujifilm 自家的全新 X-Trans™ CMOS III,總算沒有讓支持者失望。四年對於如今的數碼相機週期來說是頗長的,X-Pro 還是Fujifilm 旗艦機呢。但想深一層,這也算是Fujifilm 的特色之一,除非有重大變動 (例如更換sensor),不然他們的做法都是推出大量firmware 更新,這對用家來說當然是好事。
相機與鏡頭製造的過程,主要都是組裝各個部份並作測試
但據相關工作人員指,相比機身,鏡頭是更值得投資,營利也較高的項目。事實上相比相機,Fujifilm 鏡頭推出的速度的確非常快,連同最新的100-400mm,五年間已經推出21支鏡頭 (相反可換鏡頭相機只有 8部),似乎也証實了他們的說法。
快門速度測試
相機組裝部對衣物的要求沒那麼嚴謹,不用穿保護衣,頭套也可以放下
正在黏合機身的皮革部份
由於每天的工作要不斷重覆進行相同動作,所以工人們都會想辦法找最舒適的工作位置
黏合皮革後,還需要用機器再次壓緊皮革
相機生產線的進度超標了。「They are very good workers.」負責導賞的工作人員如是說
X-T1
根據不同的相機結構,生產線也會有相對的變動,例如X-T1的轉盤較多較複雜,就需要指定工作人員負責進行轉盤組裝部份,還要另加人手獨立檢查轉盤是否運作順暢。
X-T1的組裝過程也與X-Pro2相似
X-T1頂蓋
這組的工作進度也超標了
X-T1的轉盤比較多,需要特別一條線組裝轉盤
工廠內的男女比例為 3:7,工作人員指聘請時沒有性別要求或偏好,大概是女士們比較能接受這類重複性的工作,申請的人也較多?
入箱
組裝完成的相機和鏡頭,就會去到包裝部入箱。
「Made in Japan」的字樣,就是made in 這裡。右下方接上鏡頭,左上方的屏幕顯示要刻畫的字樣。順帶一提,工廠裡用以測試鏡頭與相機的機器都由這裡的工程師設計,真真正正的「Made in Japan」
X系列5週年,作個小小紀念吧
入箱前最後檢查。除了外觀外,還會轉動光圈與對焦環,聽聽聲音有沒有異常
組裝、清潔及檢查後,就到入箱步驟
連說明書也會檢查,當然不會逐頁檢查,而是檢查重量有否變重變輕
原來入箱並不是最後工序,入箱後還會再次拆箱,再檢查一次。
入箱後的鏡頭與相機,會在這裡重新拆開檢查
據說如果有發現的問題的產品,是可以透過電腦記錄追查由那個員工負責有問題的部件。是否「問責制」?「我們需要知道那個部件最容易出問題」工作人員如是說。
用來檢查對焦及色調的素材
入箱前已經檢查了,為何還要拆箱再檢查?原來是要檢查包裝盒的狀況,也要檢查有沒有遺留除鏡頭或機身外的物品,例如說明書,當然也會再次檢查鏡頭與機身質素。工作人員指會抽樣檢查10%機身,鏡頭則更為嚴謹,100%全檢查,真正的最後防線。
參觀部份就去到這裡作結,最後筆者還有些時間可以訪問當地的工作人員們,除了問鏡頭問相機外,也問問這裡的工廠文化。
問:鏡頭與機身生產中,那個部份最難?
答:鏡頭的解像素調較最困難,機身則是觀景器的水平調較最難。
問:這些工廠的工作,終有一天會全面用機器代替嗎?
答:不會。重複性的工作可由機器代替,但很多細微的調較還是需要人手處理。
(編按:在導賞過程裡,也有介紹過如何使用機器減少人手並增加效率的工序,筆者想或者機器並不能完全代替人手,但總會逐漸減低人手需要吧。)
問:每天大約有多少產品會出現問題?有問題的產品又會如何處理?
答:我們不會讓有問題的產品流出市面,所以答案是「沒有」。但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的產品會送回生產線維修,每天太約有10%產品需要回收吧。
問:在這裡工作難嗎?需要有特別的資格嗎?
答:如果是負責組裝的工作人員,我們不並要求有特別的資格,因為他們都是暫時性的員工,每位員工經過2天受訓,就會進行2星期工作,之後就會有新一批員工來代替。但管理層的工作年期則相對穩定。
問:他們的工作時間如何安排呢?
答:他們每天工作8小時,每2個小時有15分休息時間,每週工作5天。
其中一位受訪者是工廠負責人之一,南條先生,已經在這裡工作二十多年
香港人到日本通常都是遊樂,對他們的工場文化少有理解,早前Photoblog 曾介紹過日本人因過度工作而死的相集「過勞死」,又有日本職場紀實介紹一些非主流職業的情況,相比之下,Fujifilm 工廠的工作時間沒想像中的長,甚至比筆者以前作印刷工場兼職工人的時間都短,亦有頗多的休息時間;工作內容雖然沉悶 ,但工作環境尚算舒適,只是員工之間完全沒有交流,筆者一行多人經過時他們亦沒有多望,極度的專注,感覺專業,甚至是冰冷。2星期的工作合約,很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