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台數碼相機是上圖這部 Vivitar ViviCam 3615,得到它的年份是 2002 年,即是十年前,而且是信用卡贈品。當年我只是聽過 Nikon 和 Canon,所以覺得這台相機是「雜牌」,但據資料顯示其實 Vivitar 這個名字在 1979 年已經出現,也擁有超過85個光學和閃光燈的專利,但無論如何,這台相機終於也開始了我自己的攝影故事。

相機規格,很基本的 210 萬像素,拍攝到的影像大小只能是 1600 x 1200 或 800 x 600,光圈 f/2.8 – F7.2,快門速度 1/2s – 1/500s,但這些都是自動的,不能手動調節,亦只有數碼變焦,不過有 10 秒自拍功能,可改變白平衡,有內置閃光燈。但這些都不重要,因為當年只不過是亂玩一通……

有轉盤!有轉盤!是不是感覺很 Pro 呢?

底部是這樣子的,右邊的是放電芯,四粒 AA 電,所以相機其實十分重,而且也是AA電漏水問題導致它最終壞掉。另外還有一個位是插入 CF 卡,沒錯,是 CF 卡啊,是不是感覺更 Pro 呢?不過當年買 CF 卡相當昂貴,而我亦相當貧窮,因此一直都沒有買,只是用它的內置 8 Mb 記憶體 (!),用最低像素和質素來拍攝,每次只能拍攝十多張左右。

不過始終就是壞了,現在連開機也不能,問過師傅,也要數百港元修理費,比買還要貴。因此最終決定把這部人生第一台數碼相機給解剖!所以就有了這篇文章。之所以叫「翻箱文」,就因為這是拆舊機,不是玩新機呢。

其實拆相機的工具只需要一枝很細的十字鏍絲批,用來修理眼鏡的那一種,在街上很容易找到也很便宜。整個拆機遊戲,基本上就是跟鏍絲捉迷藏,找出它們,然後擰開。下圖是已經拆開了背面,露出了LCD背後的一部份電路板。

連前殼都拆了,看到裸露出來的鏡頭呢。

另一個工具就是剪刀,因為不少電線是用錫粒焊死了,所以要麼扯出來,要麼剪走它們;另外相機內也有很多傳送電子訊息的 cable (橙色那種),也是除了剪就暫時未找到解決方法。很可惜,因為今次目標是盡可能不破壞機身來解剖的,希望將來能找到其他有效方式。

以下就是相機 sensor,210 萬像素的感光元件,就是師兄們所謂「鼻屎般大小」的尺吋,但究竟一粒鼻屎有多大呢?我用尺量了,sensor 大小是 6 x 4 mm,對比 5D Mark III 全片幅的尺吋 36 x 24 mm,只是人家的 1/ 36……

下圖這一塊是觀景器裏其中一片膠片。

用了足足兩個小時,終於把這相機拆了!因為這是我自己第一次拆相機,所以雖然是小DC,也還用了很多時間去找鏍絲位置,煩惱到底如何拆開而不破壞零件,雖然最終都破壞了一部份,但總算完成了,看看凌亂的檯面……

其實鏍絲數目也不多,銀色的有 14 顆,黑色的有 34 顆,跟最近別人拆開的 D700 比,當然也差得遠,那一部有260顆啊。

然後我也試著把所有零件排列好,拍攝一張全家幅。不過呢,因為我是在家裏拍的,也只有一支燈,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有明顯的陰影 (光源在左,沒有補光),但總體來說還是可以接受吧,畢竟是第一次玩嘛。

終於為我這部相機畫上句號,也有一張當算不錯的遺照,之後就會把它們帶回 Studio Kim Tak,再看看有甚麼可以利用吧。話說回來,這相機的拍攝水準如何呢?可惜相機壞了,無法再拍一些新照片做demo,不如就看看當年 (十年前) 我用來拍攝甚麼啦。

我記得這一張是用來做 ICQ Profile 的……

是不是很有氣氛呢?沒有後期的哦。

因為當年不太懂得用,所以失敗的照片也不少。

因為光圈快門都是自動的,所以基本上就是實驗性質較強。

普通的風景照。

在夜晚拍攝常常出現對不到焦,或對錯焦的情況。

內置閃光燈其實不好用,但有時都會有可以接受的作品。

謝謝大家觀看。你還保留著第一台數碼相機嗎?有興趣的話,歡迎撰寫你自己的「翻箱文」,然後投稿來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