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遺照攝影系列
觀塘,一個熟悉的地方,一個熟悉的名字。她老了,她的經歷不算獨特,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件。相信人們認識她,可能是從巿建局的重建計劃開始。今天的觀塘裕民坊一帶,滿目蕭條,十室九空,廢墟處處。乘記憶還未消逝,地方還未消失前,要攝下她的遺照。
「觀塘遺照攝影系列」是「現在攝影」本年度的重點計劃。希望透過攝影及街頭展示,營造遺照與觀塘發酵共生的藝術形式。第一階段的拍攝現已開展,四位「現在」攝影師懷著莊嚴的態度,記錄瞬即消逝的城市風景。在告別前,讓我們跟她說聲「再見」!黑白粗糙,始終是紀實照片的原祖風格,放在遣照形式別具意義。利用廣角鏡頭,時而迫近,時而疏離,突然衝撞,磨肩擦背。那種直角思維的表達,投射了作者的第一身感情。
我童年時與外公及舅舅三家人,住在觀塘邊陲的茶果嶺。觀塘是這些小社區的巿中心,上班上學、買菜、上館子、看電影等,都圍繞著裕民坊。
從前,裕民坊街頭的政府合署是寄信和宣誓的地方。生病就要到後面的馬會診所,八、九十年代傳染病流行時,排隊打預防針也要來這裡。要遠行,除了到碼頭的巴士總站,還可以到裕民坊內的另一個巴士站;要快當然是乘地下鐵。觀塘站的月臺是香港巿區少有的架空式設計。今天的港鐡站與APM大型購物商場相連,旁邊翻新後的鱷魚恤大廈和工業區內的Landmark East,改變了城巿的邊際。
看電影,可以到APM的百老匯影院。而從前觀塘有兩間舊式戲院:--寶聲、銀都。它們分別改作酒樓及結業,然,至今還可以找到兩間戲院的遺址。尤其是銀都戲院的後門,還遺留著「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墨寶,褪色了卻仍珍貴 。銀都戲院旁有個小小室內巿集,專賣衣服雜貨和學生校服;往前走一點還有一個露天小販巿集,過了馬路是牛腩粉麵檔的小巷, 這裡的牛腩河名氣不及灣仔的華南、中環的九記和上環的生記。然而,小巷裡的粉麵店就像裕民坊的各類店鋪,名不經傳,卻是觀塘人的集體記憶。
作為一個攝影師,我開始懷疑記憶的真確性,人類的記憶是否存在主觀願望?是否有偏頗?記憶是否可信?如果你存在這樣的問,攝影就是解藥,照片就是記憶,不論主觀或客觀。為一個即將被消滅的地方拍照,就是要保留那一分記憶。
我的遺照作品,隨了大量的人物紀錄,還有觀塘文字門牌門號的記錄。這裡的文字體有著濃厚的歲月年華,其雜亂中獨特的併合形式,深深吸
引著我的鏡頭。將來觀塘被徹底消滅後,遺照中的文字,就成了歷史痕跡的最後載體!
遺照作品最後會集結成書及作正式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