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num

(圖片來源:博客來線上書店)

當初在網路上看到這本書時中文版還沒出刊,迫不及待的買了本原文版來看。這不是攝影教學書,也很少談論攝影師們對「攝影」的看法。這是本有關熱情,藝術,以及紀實攝影的書,也可以說是敘述馬格南五十年來龍去脈的近代歷史書。當初想看這本書是因為除了對馬格南有憧憬之外,也是因為想了解那些具影響力的攝影師們經歷過哪些事,他們如何對待自己周遭的人事物,在馬格南之前的經歷,以及他們是如何加入這個具影響力的團體。有很多文章或書籍會請馬格南的攝影師們給一些攝影上的建議,或說說對攝影的看法,但我認為沒有什麼比透過他們的人生經歷來了解他們對攝影的觀點更深入。

“過去五十年來,馬格南的攝影師們總是在各種關鍵時刻,出現於事件發生現場,成為世界歷史的目擊者,記錄的災難、勝利和人類種種愚蠢的行為,創作了二十世紀最具有紀念意義的照片。他們的作品,證明了攝影是我們這時代最俱有穿透力、最使人信服的藝術形式之一。”

這本書的開頭這樣描述著。我認為作者用這段文字來形容馬格南再也貼切不過了。馬格南是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團體,其中不乏知名的攝影師。近代攝影世上最具影響力的布列松就是其中一位,還有我個人喜歡的Alex Webb,Elliott Erwitt。書中豐富的內容我就不贅述,主要是想分享一些讀完之後從馬格南成員中體悟到的攝影哲學。

關於專題攝影

“一名頗有名氣的時尚攝影師在國外拍了一些紀實照片,很自豪的拿給馬格南巴黎辦事處的一位攝影師看,為了強調照片得來不易,這位時尚攝影師熱情地說:「你知道我在那兒待了多久嗎?兩個星期呢!」這位馬格南攝影師看了看照片說:「真的啊?這麼久!」言下之意,這樣的工作對馬格南攝影師而言不過是小事一樁。”

馬格南的攝影師可以選擇想做的專案,沒有時間限制。許多喜歡攝影的朋友在出國玩或是到一個新地方,拍了很多照片之後會迫不及待的將照片放在一起加一些文字敘述後分享出去。但往往會欠缺完整性,可能是照片的挑選,排序,或流暢性。對馬格南的攝影師們來說,兩個星期的時間非常短,有些專案往往會以年為單位來進行。現在很多專題攝影很難沒有時間限制,除非是個人的專題攝影。專題攝影就像是說一個故事,起承轉合,故事的流暢性,尤其是排序都必須要嚴謹的考慮進去,而不是將一些照片排排站就好。

 

關於攝影風格

”這個團體中有不少個性極強的人…..而他們都是些很了不起的人…..你會不知不覺地去模仿他們。身處於這樣的團體想要保住自我,這一點很難做到….“

馬格南是我一直很憧憬的團體,因為他們對攝影的執著,見證過的歷史,具影響力的作為。其中前面提到一些我喜歡的攝影師,我的攝影風格受他們的影響很大,尤其是Alex Webb,他在顏色上運用,構圖中豐富的層次等等。在街頭捕捉畫面時真的很容易受喜歡的攝影師影響。像前陣子我就在網路上看到好多“森山大道”,黑白強烈對比意境式的畫面。畢卡索說:「好的藝術家複製,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好的攝影師會複製喜歡的攝影師的風格,而偉大的攝影師則會偷取其中的精髓,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例如馬格南成員之一的Brice Gilden,他的照片不用簽名都知道是他拍的,近距離閃光拍攝人物。在攝影中要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長時間的體悟及累積。

 

紀實 vs 藝術

“布列松尋求支離破碎中的視覺連貫,他稱之為「由眼睛看到具生命力而協調的元素」。而卡帕的信條則是:「真實是最好的照片、最好的宣傳。」他們倆人代表了馬格南中兩個對立的陣營 – 藝術攝影與新聞攝影 – 這兩者之間的爭論一直延續至今。“

其實街頭攝影也有這個爭論,到底是真實地記錄當下的瞬間?還是經由攝影師的觀點透過相機創造了一個畫面?

Ansel Adams: “You don’t take photos, you make it.”

安索・亞當斯:「你並不是捕捉畫面,而是去創造畫面。」

Elliot Erwitt:

“To me, photography is an art of observation. It’s about finding something interesting in an ordinary place… I’ve found it has little to do with the things you see and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way you see them.”

“對我來說攝影是觀察的藝術。是在平凡的事務中看到有趣的事物。這跟你看什麼沒太大關係,而是你怎麼看。”

Henri Cartier-Bresson:

“There is a creative fraction of a second when you are taking a picture. Your eye must see a composition or an expression that life itself offers you, and you must know with intuition when to click the camera. That is the moment the photographer is creative.”

”在捕捉畫面時有那麼幾毫秒你是具創意的。你必須要看到生命丟給你的構圖,並透過直覺去按下快門。只有在那個瞬間攝影師才是有創意的。“

William Klein:

“Be yourself. I much prefer seeing something, even it is clumsy, that doesn’t look like somebody else’s work.”

“做你自己。我偏好就算觀察並拍到一些無聊的東西,也不要看起來像是別人的作品。”

上面幾位都是非常資深的攝影師,他們的觀點中透露出攝影是透過攝影師個人的觀察去記錄事實,也就是說因照片會因著攝影師的觀點而不同。不過對卡帕來說“攝影的本質正是這種在事件發生時,你正好在那裡,而不是作品的形式。” 但我認為就算紀實攝影,在不同攝影師的詮釋下也會傳遞出不同的訊息,一個角度,色調,氛圍,都會影響觀眾的認知。街頭攝影一直遊走在紀實與藝術之間。街頭攝影師記錄的當下社會,是每個人都會看到的生活,但捕捉到的畫面卻因攝影師的觀點而不同。街頭攝影若是純粹記錄事實會變得很枯燥,大多數的作品需要有美學的概念,因此街頭攝影是有著紀實攝影靈魂的藝術攝影。可以說街頭攝影是「紀實的藝術」嗎?哈。這邊再寫下去就要鬼打牆了。紀實或藝術,我認為兩者都是。

 

決定性瞬間

布列松:“我認為,攝影是一種同步的認知,是在一個瞬間裡,認識一個事件的重要意義並透過形式上的準確構圖,以求事件的適當的重現。我相信,通過對生活的觀察,一個人在發現自己的同時,也發現了周圍的形塑自己的世界。在我們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間,必須建構一種平衡,在這兩者之間持續對話,使這兩者合而為一,這才是我們必須傳達的世界。”

我很喜歡這段描述,尤其是他提到將內部與外部世界的平衡及不斷的對話。這對我來說是誠實地捕捉自己所看到的世界並傳遞出來。我喜歡的街頭攝影作品除了構圖上的美感之外,往往可以引起觀看者的情感反應,也許是讓他想到過去一段回憶,或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就像布列松所說:「先關注照片的構圖和視覺秩序,再讓 “戲劇性” 去處理剩下的一切。」 這個部分很有趣,這是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布列松的描述是攝影師必須先構圖,再讓戲劇性去處理剩下的部分。但觀看者在看照片時看到構圖只是短暫的瞬間,他們會被整體畫面勾起某種情感上的反應,接著才用理性去分析觀看整個照片的形式,跟布列松所說攝影師捕捉畫面的順序正好相反,因此在這兩者之間如何不斷的抓取一個平衡變成攝影師需要去思考的。

 

關於攝影比賽及評審

好吧,我承認這段其實有點無厘頭,但其中有一段真的讓我想到所有攝影比賽中的評審。下面是書中的這段文字。一位新加入馬格南的攝影師說

”當我被吸收進馬格南後,我曾分別向四位創始人請教。布列松一本正經地告訴我,不必全盤接受西摩的建議;西摩告訴我,不要完全按照卡帕的建議去做;而卡帕則告訴我,不要在意布列松的建議。因此我把他們的話歸納之後去見喬治・羅傑,並告訴他這些人說了什麼,羅傑對我說:「他們誰的話你都不要聽,只要聽我的。」“

馬格南是由約50位個性極強的成員所形成,每個人都有截然不同的獨特個性,書中甚至提到每年的大會都像是災難。馬格南的宗旨是「自由」,不去限制每位攝影師的發展或專案,也沒有時間限制。我想也只能這樣,如果太多限制那些有才華的攝影師們肯定翻桌走人(因為連沒什麼限制他們都會翻桌了)。那為什麼我會說到攝影比賽中的評審?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參加攝影比賽,通常有經驗的攝影師會先研究比賽的評審團,那些評審的喜好會完全主導比賽的走向,可能某位評審喜歡一張作品,而另一位評審則直接跳過。馬格南四位創始人的這段對話讓我想到,攝影的觀點很個人,不必去迎合別人的觀點或因為比賽而改變自己攝影的風格。忠於自己。好吧我知道這一段有點扯遠了,但我看完上面那段對話後有感而發。

 

活在當下

卡帕與西摩兩位創始人都在戰火中喪命。比較廣為人知的故事是卡帕誤踩地雷而過世。雖然卡帕是因為太投入而在戰區誤踩地雷,但他身後留下了“最偉大的戰地攝影師”的名號。有沒有過在街頭看見會讓自己心悸手心冒汗的畫面卻不敢按下快門的經驗?因為怕被罵或被找麻煩,但事後卻後悔不已。我過去常有這種經驗,但與其後悔,我都會選擇先按下快門再說,曾經被問過我在拍什麼,也因為路人詢問而刪過照片,我們只是想捕捉那個瞬間,沒有做什麼違法害人的事,帶著自信勇敢地拍吧。

卡帕曾說:「若你的照片不夠好,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 這句話在戰地攝影很合理,你必須要深入戰區才能拍到精彩的戰爭現場照片。我自己對這句話有另一種詮釋,除了在“距離”上的靠近,心態上也要靠近拍攝的當下。你必須要將自己的人與心都融入拍攝環境,除了觀察,也要感受當下。

 

關於獨特性 

這邊有一位攝影師我想特別提一下 – 馬丁・帕爾。他因一本 《最後的度假勝地 / The Last Resort》 攝影集而成名,是位非常具爭議的馬格南成員,曾有一半的成員反對他加入馬格南,布列松甚至氣急敗壞的說帕爾是來自不同的星球。帕爾憤世忌俗又諷刺的作品與馬格南紀實並見證歷史的理念反其道而行。針對馬格南成員不苟同他風格的說法,馬丁・帕爾說: 

「我知道在某一方面,我的攝影不符合馬格南的傳統。但我相信在另一方面,我們又很一致:從根本上看,我們都是透過攝影來建構世界,我們都是用十分個人的角度來拍攝世界。不可避免地,因為世界本身也在發展,所以嘲諷也是一種存在的方式。我認為無論是用嘲笑批評或讚美,都是攝影是的工作方式。傳統馬格南攝影師拍攝戰爭,用照片說明戰爭的罪惡,這當然也沒問題。」

我想提馬丁・帕爾的原因是他不去迎合馬格南的風格,卻又大膽的申請加入。最終成功成為正式會員。在拍攝作品時我們往往會想“別人”喜歡什麼,怎麼樣的照片會受到更多的人喜愛,但卻忘了要忠於自己心中的感動。馬丁・帕爾的例子告訴攝影師們,維持自己的風格。也許備受爭議,但卻能引起注意。在攝影中拒絕隨波逐流並忠於自已是絕對是必要的。

 

總結

這本書滿厚的,其中的一些人名跟關係都需要慢慢消化。馬格南五十年來成員之間的愛恨情仇,見證過的歷史,經歷過的風雨,情誼,精彩度不輸小說。其實我滿期待有哪位導演可以將這本書拍成電影。 

最後我想以書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李奧納‧佛利特:「作為一名攝影師,你必須像個孩子一樣,時時充滿好奇心,用好奇的眼光去看世界。拍攝一幅照片往往只是一瞬間,但是過後,你要用你的餘生去體會它的含義。」

 

購買:揹相機的革命家:用眼睛撼動世界的馬格南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