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1950、60年代香港的老照片,由於其時彩色攝影尚未普及,大多數留低的也是黑白的影像。最近,中華書局推出了新書《黑白以外-五六十年代香港彩色快拍》,書中輯錄了200多張那年代的彩色照片,大部分於香港拍攝,亦有少量攝於澳門,十分珍貴。
來自法國的攝影師 Romain Jacquet-Lagrèze 在2008年搬到香港,並拍攝了多輯以香港為主題的作品,包括拍攝石屎森林植物的《Wild Concrete》等。他最新的作品系列《Concrete stories》則紀錄了一個個舊區大廈天台的故事。
蘇格蘭攝影師John Thomson(1837-1921)被譽為最偉大的旅遊攝影師之一,也是新聞攝影的先驅。最近,倫敦大學的 Brunei Gallery 現正展出 John Thomson 在 1862 年至 1872 年間,於中國、暹羅和柬埔寨拍攝的珍貴影像。
BBC 最近承認 2011 年播出的紀錄片《Human Planet》系列入面,其中有關巴布亞新畿內亞 Korowai 部族生活的內容,涉及造假,畫面出現的樹屋其實是攝製隊特意搭建出來的。
日本311地震七周年剛過去,香港資深攝影師黃勤帶,推出了《fukushima》攝影冊,冊中是108張寶麗來即影即有照片,紀錄核災過後的福島地區。黃勤帶說,由於核災帶來的污染和影響並非肉眼可見,於是他便改用新的方式,去紀錄震災過後的福島那種「不可視的悲愴」。
任何年代的人都會生病,在醫學史上,人類花了數千年來研究如何治療各種疾病。Rare Historical Photos 網站分享了一批 1900 – 1940 年的歷史照片,展示了各種各樣的醫療程序,雖然這些治療方式在我們現代人眼中十分奇怪,但在當時來說卻是正常不過,甚至是非常先進的。
日本攝影師川島小鳥深受台灣的文化和人情味吸引,曾多次到台灣進行拍攝。2015 年的相集《明星》以台灣當地的平凡民眾為主角,形容淳樸的他們其實都是一顆顆發亮的「明星」,而「愛の台南」作品系列,更將目光集中在台南。他認為當地人有種不老的活力,兼容傳統文化與年輕創意,所以特別喜愛此地。
「裸祭」(Hadaka Matsuri)是日本的傳統節慶之一,又稱為「會陽節」,自江戶時代已有,在每年 2 月的第 3 個星期六舉行,意義在於慶祝豐收和對生育的祝福。參加者會盡量穿上最少量的衣物,雖然叫做「裸祭」,但很少人會真的全裸,通常都只裹著日本傳統的兜襠布。
關於分娩的痛楚、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我們都聽過媽媽分享,但始終沒法想像到底有多痛、有多快樂。當用文字或說話都不能準確描述的時候,攝影作品便成了有力的紀錄。Birth Becomes Her 攝影比賽分為五個類別,紀錄由懷孕至寶寶出世後的不同經歷。
對於視障人士來說,導盲犬是他們的「第二雙眼」,然而在導盲犬正式「出更」前,需先在寄養家庭受訓,經歷第一次的人狗「分離」。未來,Grace或許會領養一隻屬於自己的小狗,但她仍願意肩負成為寄養家庭的重任,承受更多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