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為甚麼 Leica 可以在數碼年代活下來?
(image credit: Jun Kim)
十年前,Leica 相機公司瀕臨破產,作為推出第一部 35mm 菲林相機的企業,擁有極輝煌的歷史,幸沒有步 Kodak 或 Polaroid 後塵。華爾街日報德國記者兼攝影師 Ellen Emmerentze Jervell,早前撰文探討,為甚麼 Leica 最終可以在數碼年代生存下來。
全文很長,簡約總結重點如下︰
1) Andreas Kaufmann 在 2004 年加入,並在 2006 年推出第一部數碼 M 系旁軸機 M8,可用舊 Leica 鏡頭,既進入數碼年代,亦與過去充份連結,繼承了菲林年代的輝煌,包括歷史與光學。
2) 到了 2011 年轉虧為盈,被黑石集團收購 Leica 公司 44% 股份,成為最大股東。
3) 之後銷售提升 35%,到上個財政年度,即 2014 年三月底達到 3.37 億歐元,但沒有披露利潤。
4) 未來 Leica 將會增加更多高端產品,價格達到 USD 16,900 至 25,400。
就是這樣了。但這些答案,似乎不太令人滿意。
這篇文章的確沒能給出令人信服的觀點及分析,所以不少人都補充其想法,例如︰
1) Leica 成功包裝了自己的品牌,把過去一些傳奇的名字,包括布列松、Elliott Erwitt、Robert Capa、Robert Frank,甚至英女皇等,還有一些以 Leica 拍攝的經典照片,都與今天的 Leica 連結起來,於是營造出一種「Leica Club」的圈子,讓不少攝影師 / 有錢人都渴望擁有並且加入當中。於是即使是貼牌的 Panasonic 機,因為一顆小紅點,都可以身價暴升 (雖然兩者還是有點分別)。
2) Leica 本身有優秀的光學技術,即使是全片幅鏡頭,能夠以相對輕巧的體積,提供極佳的質素;而 Summilux-C 電影鏡頭,亦已用在奧斯卡最佳電影《Birdman》的拍攝;再加上舊有的 Leica 鏡頭早成傳奇,原有用家不會捨棄,廠商數碼化的潛力,比起 Kodak 或 Polaroid 要好得多。
3) 如果人們認為 Sony 推出全片幅無反相機 A7 是創新,其實 Leica 在 2009 年已推出 M9 (也算是無反,雖然是旁軸的) 。
當然,事情也不是那麼樂觀,未來十年,Leica 會變得更出色,還是始終會被邊緣化?
1) 無獨有偶,近日消委會推出相機評比,表示 Leica X (Type113) 與 Leica X-E (Type102) 測試輸給 Canon DC,整個結果在攝影圈裏遭到不少批評甚至嘲笑。先勿論這個測試如何,其實早有論調提出,數碼相機已經步入電子實力的競爭年代,Leica 是否具備凌駕的科技實力呢?最後會否「贏鏡頭、輸機身」?(不過 Leica MM 還是頗受推薦了)
2) Leica 的歷史很輝煌,可說與 Magnum 攝影師的傳奇甚至神化有關,但近年 Magnum Photos 在國際舞台的表現,已不是當年的情況。近十年以來,我們已經鮮見標榜以 Leica 拍攝的新經典作品,國際比賽如「世界新聞攝影獎」,得獎作品中僅有一輯是用 Leica M9 拍攝。(上圖來源) 未來十年,Leica 可能還得繼續用 WWII 的《勝利之吻》作為代表?(不過這也和攝影文化及格局的轉變有關)
3) Leica 有沒有需要「大眾化」,是個很爭議的話題,畢竟各種奢侈品名牌子,都沒有這個需要,跑車是不用跟單車爭生意的。但如果 Leica 仍要保持「頂尖」的形象,就更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推出高質素相機,否則即如部份 Leica 老粉絲所斷言︰「數碼 Leica 是個笑話」,然後還是難逃破產,大家繼續高追炒賣舊鏡舊機,也不是無法想像。
據 Leica Rumors 指,過往 Leica 推出各種限定版新機,即使很昂貴,但很多時候都能在幾個小時內沽清。不過那部慶祝 M 系誕生 60 周年的 Leica M Edition 60,即沒有 LCD 屏的那一部 (上圖),竟然放售六個月都依然有存貨。
他們在數碼相機時代的第一個 10 年生存下來了,之後的 10 年會變成怎樣呢?
延伸閱讀︰Leica已死,兇手就是Leica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