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攝影一窩蜂的 10 個原因
早前蘋果報導「100龍友擔腳架長鏡 貓頭鷹BB淡淡定」(上圖),由於大埔滘出現貓頭鷹BB (學名領角鴞),吸引了大量攝影愛好者帶來長炮短火集合拍照,現場環境「震撼」,有人批評此舉會嚇怕貓頭鷹,或製造生態災難;亦有更多人覺得,香港人真是很喜歡「一窩蜂」拍照,所謂「龍友」成為一種港式災難,由之前的「鳳凰日出」到「本地櫻花」到「藍眼淚」到「大草原」到「貓頭鷹」,現在攝影愛好者最怕的,就是被稱為「龍友」。
為甚麼會一窩蜂?以下有 10 個原因︰
(一) 香港本身太多人,而且同質性高
大家讀一樣的書,考一樣的試,看同一間電視台,一樣沉迷 Facebook 和 Instagram,一樣喜歡炒股炒樓炒 iPhone,根本所有事情都是一窩蜂,任何地方都擠逼。未有自由行之前,逢過時過節赤徑、大浪早有大量露營者行山客,年宵、倒數、煙花都逼死人,近年再加上自由行,香港未陸沉可算是近代十大奇跡之一。
(二) 攝影主題單一化
香港只有三種攝影︰人像、風景、鳥攝。幾乎所有論壇、分享區、交流區,清一色都是人像風景鳥攝,技術器材討論文都是圍繞人像風景鳥攝,從好處看是資源豐富,有很多師兄教路開班,缺點是其他類別太少人探討和參與。相對比較多人嘗試的街拍或紀實,質素參差,最後還是人像風景鳥攝。話題?今期有甚麼新 model、新秘境、新雀鳥?
(三) 「創作」被輕視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後製」被視為假攝影,「實驗」被視為旁門左道,好像只有「直出」才是真攝影。當歐美很多年輕攝影師十幾歲時,已經嘗試加入大量實驗元素,或數碼藝術,但香港還是繼續「原汁原味」的人像風景鳥攝,由上一代,到下一代。
(四) 要頻密出相、要即食
香港步伐快到一個地步,形成壓力,要求攝影愛好者頻頻出相。很多人羡慕日本攝影師十年磨一劍,或專注一個主題至少好幾年,出來的作品是真正的 Fine Art。但在香港這樣做,會迅速被忘記,甚至被視為「傻仔」;傳統報章雜誌亦甚少支持或投資這類創作,沒有人牽頭做起;就算有人做,做得不夠好,很容易被恥笑,做得好,就被抄襲。
(五) 沒有原創意識
你有,我都要有,你做過,我都要做過,這是一種香港普遍的公眾意識與文化,不覺得重覆,不覺得尷尬,反而集郵沒有集齊,是一種遺憾,炒 iPhone 沒有炒到,是一種蝕底。香港最熱門的創作,是「二次創作」,基於別人的東西進行加工、改編、抽水,最受歡迎,網站出名雜誌大賣。原創?甚麼來的?
(六) 攝影即是社交
「出動」是今日的攝影語言,一齊去影日出,一齊去影日落,這是一種在工餘壓力後最沒有壓力的活動,獨自去拍攝太悶,一起去唱K 太沒有成就,齊齊拍照是既開心,又有成果的選擇。
(七) 器材太貴,地方太少
沒錯,一支長炮動不動上萬起跳,但香港地方擠逼,你有幾何用得著 500mm?但已經買了,有雀,真係唔影?影住先。
(八) 社交平台就是上癮
Like 數已經是香港人的毒品,也是香港人的生存意義,這一期流行甚麼,有 Like 數保證的,當然要試試。
(九) 不只是香港人一窩蜂
一窩蜂、羊群心態是亞洲人的共性 (據說歐美較強調個人性格,待證實),安全、可靠、不犯錯、槍打出頭鳥是大家的共識,是亞洲的教育文化歷史造成,中港台日韓新加坡大家都差不多,黃色巨鴨來的時候,根本哪裏都是人頭湧湧,談甚麼性格?(註︰聽到這個原因,就覺得比較安心的話,正是這特質的體現)
(十) 一窩蜂犯法嗎?有甚麼問題?
其實沒有問題,人做你做,沒有犯法啊,而且特別不容易犯法,因為太多人一齊做了,所以放心一窩蜂吧。
(image credit: Augustas Didžgalvis)
無論如何,與其討厭這種一窩蜂現象,還是思考如何為一個個有潛質的創作者,提供更多啟發、資源和創作發佈的機會,相信更有意義。畢竟,一窩蜂批評一窩蜂,也是種一窩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