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動測距相機] Kodak Retina IIIc.1954
Kodak Retina 與 DLC (Daylight Loading Cartridge)
在 Kodak 宣告破產的今年才寫到 Kodak 的相機,算不算是一種追思?
Dr. August Nagel 最早是在位於德國 Stuttgart 的 Contessa-Nettel 從事相機製造與設計,Contessa-Nettel 後來和幾個廠合併成為 Zeiss Ikon,後來 Dr. August Nagel 創立了自己的 Nagel Camerwerks,地點仍在 Stuttgart。
Kodak 的創辦人George Eastman 於 1931 年 12 月買下 Nagel Camerwerks 這家位於德國 Stuttgart 的公司,改名為 Kodak AG。
第一台 Retina 相機 (Retina I Type 117) 於 1934 年推出 (右圖來源:Martin Taylor),其設計來自於 Nagel 廠所生產的 127 底片相機:Vollenda,相機推出的同時 Kodak 也改良 135 底片的裝載方式,推出了 DLC 的新型底片包裝,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見的 135 底片盒設計,這樣的底片包裝設計讓 135 相機不再需要於暗房或暗袋內裝載底片。
Kodak Retina 較之同時期的 Leica 以及 Zeiss Ikon 所推出的 135 相機價格相對低廉,配上新型的 DLC 底片包裝,才真正讓 135 底片普及,也為 Kodak 帶來商業上巨大的成功,Retina 相機至 1939 年已售出超過 26 萬部。
Retina Folding (折疊蛇腹) 相機,一直發展到 1954 的 IIc 才開始有了可換鏡的設計,設計上是固定共用機身上的後鏡組,只替換前鏡組的方式,除標準鏡 50mm 外,可換的鏡頭焦段為 35mm 及 80mm,換了鏡頭之後就無法收合相機。(下圖來源:Kodak Retina Series)
最後一款 Retina Folding 相機是 IIIC,比起 IIIc,Retina IIIC 在更換鏡頭時觀景窗內可看見相對應的取景框,不必再外接觀景器。
一直走到 Retina IIIS 進入 DKL 接環的時代,才算是整顆鏡頭更換的換鏡方式,IIIS 之後就進入了 Retina Reflex 的 SLR 時代。
下表是 Retina Folding 相機 (不包含 Retina IIIS):(表格來源:Kodak Retina)
推薦閱讀的資料:
Kodak Retina IIIc 主要規格與介紹
Retina IIIc 約生產於 1954 – 1957 年間,IIIc 的推出在外型與造工上與前幾代的 Retina 相機相比,來得精緻很多,其銷售量是所有 Retina 相機最大的一款,從上表看來,計約 23 萬台。
美國品牌,德製血統。
Retina IIIc 內建了晒電池測光,這也是 Retina 首款內建測光表的機身,測光的指針顯示在機頂右側,你需要轉動轉盤將上方的紅色指針對應到測光的黑色指針,利用轉盤讀出 EV 值,設定好在鏡頭下方的 EV 值後,鏡頭上方的光圈和快門是對應該 EV 值,光圈與快門連動。
底片的計數是採倒數的,裝片後需先設定至該卷底片的張數,如 36 張就調到 36,利用機頂計數器旁邊的鈕和機背上方的鈕去調整,倒數到零快門釋放鈕就無法按壓。
過片桿在底部,開底片蓋的鈕在過片桿的另一側。
取下鏡頭的樣子,鏡間快門,最速快門為 1/500 秒,底下那一排數字是 EV 值的表,左下方那支突起是閃燈 PC 連接孔。
打開底片室,可以看到共用的後鏡組,底片的裝載方式基本上就是後代底片相機的主流裝片方式,這樣方便的裝片方式真的得感謝 Kodak 的 Retina。
50mm 鏡頭很小顆,隔壁那顆是 35mm
主要規格如下:Retina IIIc (Type 021)
- 生產年份:1954-57
- 對焦型式:疊影對焦,連動測距
- 快門:Synchro-Compur 鏡間葉片快門,1 – 1/500 秒,有 B 快門
- 測光:光電池測光,非連動設計,強光下將測光表的蓋子蓋上,讀取轉盤左邊那個圖示所指向的 EV 值,弱光時則將蓋子打開,讀取另一個 EV 值 (圖片來源:手冊截圖)
- 閃燈:PC 孔 (圖片來源:手冊截圖)
- 自拍:有,MXV 切換為 V
- 重曝:有,過片桿隔壁那一顆按著過片 (圖片來源:手冊截圖)
說明書下載:butkus.org